关于《泊船瓜洲》创作的时间,后世存在争议,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在了解这些看法之前,有必要梳理一下王安石两次拜相赴京,又两次罢相回乡的过程。
王安石二十一岁就中了进士,之后在多年为官的过程中,看到北宋内忧外患、官僚腐败、国家贫弱的问题,苦苦思索变革之法,屡次向皇帝上书力主变法图强。终于,在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年轻的皇帝接受了王安石的建议,调他入京共商治国方略。关于这首诗创作时间的第一种看法,就是认为,这是在王安石这次离开江宁去京城的途中所作。
王安石入京后,熙宁二年(1069年)被拜为副宰相,熙宁三年(1070年)升为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开始了变法。但变法会损害很多人的利益,再加上因为急于求成,在用人和执行过程中也出现许多不当的地方,变法受到重重阻力,许多有名望的大臣、名士都站到了反对变法的一方。到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返回了江宁。在这次回家的途中他创作了这首诗——这是第二种看法。
仅仅过了十个月之后,到了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神宗皇帝再次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又调他进京主持变法。他再一次离家北上时写下了这首诗,是对创作时间的第三种看法。
这次拜相的时间也非常短,新法的施行阻力太大,连宋神宗都慢慢失去了信心,再加上王安石的儿子不幸去世,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又一次被罢相,从此返回江宁,开始了将近十年的隐退时光,直到去世。
以前,第二种说法占主流,就是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在回家途中经过瓜洲,因为心灰意冷、归心似箭而写下这首诗。但是家乡明明已经不远了,不过只有几天的路程,为什么还要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疑问和感叹呢?
所以也有学者认为,第一种说法应该更有道理,也就是王安石第一次拜相赴京的途中所作。学者们考据了许多资料,认为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一位在京口的僧人好友的,“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王安石对好友的不舍,也表达了他想变法之后功成身退、归隐田园的心迹。但有人认为,王安石此时深受皇帝器重,这次上京时应该是踌躇满志,和此诗表达的情绪不够吻合,而且,按照历史记载,熙宁元年皇帝召王安石赴京的时间是农历四月,江南已到初夏,和诗中的时间也不太匹配。
基于这些原因,现在更多学者渐渐倾向于第三种看法,也就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上京时所作。史书记载,这次上京时间是熙宁七年的二月,正是初春时节。而二次赴京变法,也暗合“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又”字的提法。最后,因为王安石有了初次变法失利的教训,对这一次主持变法的前景也疑虑重重,还乡归隐之心和推行新法之志在心头产生了冲突和纠葛,更符合“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意。
《泊船瓜洲》究竟是何时所写,现在恐怕已很难有定论。但这首诗炼字之精、用情之切却并无争议、有口皆碑,离家万里的思乡诗自然感人,离家尚近却如此缱绻的思乡诗却更令人动容。无论是何时所作,都不影响这首诗寓情于景、抒发乡恋的诗意,也不影响这首诗特有的开阔境界和清新的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