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平则鸣”——消极情绪与文学创作(1 / 1)

韩愈不仅是唐代的一位大诗人,还是一位文学理论家。他对文学创作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认为文学作品产生于人们的“不平则鸣”,就是当人们内心愤懑不平、委屈压迫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感到难以抑制、不吐不快的时候,就要用文学创作来宣泄内心的感情。

愤懑不平、委屈压迫的情感,是一种压抑在内心的负面情绪,这种消极的负面情绪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但是事物总有两面性,消极中也含有积极的因素,那就是消极情绪有助于创作。

其实,有许多人在消极的情绪下创作出了鸿篇巨制。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挫折,有的人遇到挫折,借酒浇愁,而有的人遇到挫折,奋笔疾书,把写作当作情感的宣泄口,进行呐喊和控诉,发出了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这是寻常的时候难以出现的灵感和火花。此时的情感真挚而强烈,更能够感染人,更容易引起心灵的共鸣,具有更加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李白在年老而壮志未酬、心情悲愤之时写下了《将进酒》,开篇便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用长诗的形式,把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像洪水般宣泄出来,感情真挚、深刻,对人生易老的感叹以及其中隐含的人生失意的滋味,很容易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汉代的司马迁在《史记·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意思是说,周文王被关押时创作出《周易》,孔子在穷困的境遇中编写史书《春秋》,屈原遭到楚王的放逐后创作出《离骚》……《诗经》和这些作品,大概都是因为古代圣贤内心感到愤懑而创作的。司马迁也强调消极情绪对文学创作的帮助。

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古代圣贤都是在痛苦的情绪中创造出了辉煌。真正的强者,虽身处逆境,易产生消极情绪,但绝不沉溺于消极情绪,甚至能在本该消极的时候发出最温馨、最充满希望的声音。比如,萧华将军在千难万险的长征途中,写下了长征组歌“雪山低头迎远客”,你能想象这么温馨、浪漫的句子是由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红军战士吟诵出来的吗?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产生消极的情绪在所难免,然而如何把消极的情绪踩在脚下,让它成为人生的垫脚石,化腐朽为神奇,考验着每个人的意志品质、精神和思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