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春好还是暮春好?——东西方文化比较(1 / 1)

“春”是一个可爱的名词,自古以来人们都赞美它,希望它长留人间。诗人、词人对春更加爱慕,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能找到春的身影。

但丰子恺先生却认为:“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我积三十六年之经验,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为什么初春会让人不愉快呢?他说初春时,春意并不十分浓郁,甚至残留着晚冬的“残余势力”,雨雪霏霏,北风凛冽,“乍暖乍寒,最难将息”。而“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大地上绿意盎然,被一片片绿油油的草色装点着。

可是在东方人眼里,与暮春相比,他们普遍喜欢初春。暮春来临,意味着春天要走了,中国的文人们忙于惜春、探春、留春,感慨、流泪,感到悲伤,完全注意不到暮春的美景。他们喜欢初春,因为这时候在生活上虽不舒服,但能够“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在生活里寻找春天的蛛丝马迹,吟诗作乐,在精神上获得愉快。

西方人的看法与东方人截然相反,他们喜欢暮春,重视暮春这个时节。在他们看来,暮春的五月“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人间有种种的娱乐,即所谓May-queen(五月美人)、May-pole(五月彩柱)、May-games(五月游艺)等”。而且“May”这个词,在西方的语言中原本是“青春”“盛年”的意思,“犹如人生中的青年,为最快乐、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

所以,“西方的‘May’相当于东方的‘春’。这两个字读起来声音都很好听,看起来样子都很美丽。不过May是物质的、现实的,而春是精神的、艺术的。东西方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可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