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2500多年前它就“出生”了。
那时候,朝廷专门设立了采诗官,他们先走到民间收集百姓创作的诗歌,就像蜜蜂一样在花丛中采蜜,再汇总给宫中的乐官进行整理,加上宗教祭祀的音乐,总共整理了311篇诗,收录在《诗经》中。
采诗官为什么要采集民间诗歌,是因为民间诗歌更好听吗?其实,收集民间诗歌,是为了帮助统治者了解民情民意、观察政治的得失。
在先秦时期,诗歌的用处非常大,统治者不仅通过诗歌来了解民意,还用诗歌来外交。春秋时代的诸侯、谋士在进行外交周旋和谈判时,经常用《诗经》里的诗句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观点,当然,观点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古人就曾经用《诗经》里的诗句“骂人”呢。
故事是这样的: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夫叫庆丰。他不爱学习,整天吃喝玩乐,享受酒肉之欢。有一次,齐国国君竟然派他出使鲁国。
鲁国是孔子的故乡,这个国家非常重视礼仪,在当时有礼仪大国之称。庆丰大概知道自己肚子里没有墨水,感到有些心虚,于是盛装打扮、隆重出场,想通过华丽的外表提高自己的品位和地位。鲁国的大臣叔孙豹见了他,嘲讽地说:“哼,华丽的衣饰穿在他身上真是糟蹋了,他必然会吃恶果的。”
叔孙豹设宴招待庆丰时,庆丰有失礼节,叔孙豹愤怒难遏,就故意借《诗经·相鼠》里的诗句讽刺他:“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意思是说,老鼠还尚且有皮有脸,你却不知廉耻,你连老鼠都不如呢,还不如死了算了。可庆丰平时不学无术,他怎么能明白这句诗的含义呢?他听不懂叔孙豹的意思,依然我行我素,出尽了洋相,最后被鲁国百姓传为笑柄。
孔子说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杨伯峻先生翻译说:“熟读《诗经》三百篇,把政治任务交给他,他却办不通;让他出使外国,却不能应对外交中的事情;即使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诗经》堪称外交官人手一册的教科书和“语录大全”。学习《诗经》有助于出使他国、应对诸侯。如果不明白《诗经》中诗句的意思,或者用错了诗句,就会遭到别人的嘲笑,甚至会引发一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