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佬的认真”说起(1 / 1)

说起德国我们并不陌生,或许你不会不知道爱因斯坦是谁,不会不知道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叔本华、尼采、巴赫、海顿、莫扎特、瓦格纳、贝多芬是谁,不会不知道保时捷、奥迪、大众、宝马、奔驰是什么。这些家喻户晓的名人、品牌都来自于德国,一个占地面积并不大的国家,却创造出了世界各国经济实力排名第三的业绩。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德国人这么优秀呢?

答案可能仅仅是很简单的四个字“认真、执著”。记得江南春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个词,一个叫认真,一个叫执著,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著的人改变命运”德国人将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个词都做到了,怎么会不优秀呢?所以不妨对粗心的孩子从德国人的认真说起。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辞世后,重温他的作品时,看到了季羡林先生在留学德国时的一段记忆:

1944年冬,盟军完成了对德国的铁壁合围,法西斯第三帝国覆亡在即。整个德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气氛里,经济崩溃,物资奇缺,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严重困境。

对普通平民来说,食品短缺就已经是人命关天的事,更糟糕的是,由于德国地处欧洲中部,冬季非常寒冷,家里如果没有足够的燃料的话,根本无法挨过漫长的冬天。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政府只得允许让老百姓上山砍树。

你能想象帝国崩溃前夕的德国人是如何砍树的吗?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非但没有去哄抢,而是先由政府部门的林业人员在林海雪原里拉网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残的劣质树木,做上记号,再告诫民众:如果砍伐没有做记号的树,将要受到处罚。在有些人看来,这样的规定简直就是个笑话:国家都快要灭亡了,谁来执行处罚?

当时的德国,由于希特勒做垂死挣扎,几乎将所有的政府公务人员都抽调到前线去了,看不到警察,更见不到法官,整个国家简直等同于无政府状态。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全德国竟然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违章砍伐无记号树木的事,每一个德国人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个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规定。

这是季羡林先生在回忆录《留德十年》里讲的一个故事。当时他在德国留学,亲眼目睹了这一幕,所以时隔五十多年,他仍对此事感叹不已,说,“德国人具备了无政府的条件却没有无政府的现象”。

或许你会问,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德国人在如此极端糟糕的情况下,仍能表现出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自律?答案只有两个字:认真。因为认真是一种习惯,它深入到一个人的骨髓中,融化到一个人的血液里。因为这两个字,德意志民族在经历了20世纪初及中叶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之后,又奇迹般地迅速崛起。

如果孩子还不信服德国人的认真,你还可以再讲一个故事:

1984年,我国一家柴油机厂聘请德国退休企业家格里希任厂长。

格里希上任后开的第一个会议,市有关部门领导也列席参加了。没有任何客套,格里希便单刀直入,直奔主题:“如果说质量是产品的生命,那么,清洁度就是气缸的质量及寿命的关键。”说着,他当着有关方面领导的面,在摆放在会议桌上的气缸里抓出一大把铁砂,脸色铁青地说:“这个气缸是我在开会前到生产车间随机抽检的样品。请大家看看,我都从它里面抓出来了些什么!在我们德国,气缸杂质不能高于50毫克,而我所了解的数据是,贵厂生产的气缸平均杂质竟然在五千毫克左右。试想,能够随手抓得出一把铁砂的气缸,怎么可能杂质不超标?我认为这决不是工艺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生产者和管理者的责任心问题,是工作极不认真的结果。”一番话,把坐在会议室里的有关管理人员说得坐立不安,尴尬之极。

认真是一种力量,它大到能使一个国家强盛,小到能使一个人无往而不利。告诉孩子一旦认真二字也深入到自己的骨髓,融化进自己的血液,则会焕发出一种令所有的人(包括自己)都感到害怕的力量——那就是像德国一样成功崛起的力量。

如果孩子还听不懂上面的那个故事,你可以给他再讲一个德国人生活的故事:

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德国人每天早餐都是一杯牛奶和一个鸡蛋。中国人把鸡蛋往锅里一放,然后出去洗漱或干点别的,等再回来,鸡蛋就煮好了。但德国人会用一个差不多刚好装得下一个鸡蛋的专门容器,下面焊一托盘,然后加满水,1分钟水就开了,3分钟就关火。关火之后利用余热再闷3分钟,把鸡蛋煮到刚刚达到营养价值最高的状态。接下来用凉水泡3分钟,使蛋皮很容易剥开。德国人认为这样做很标准,然而我们却常常笑他们吝啬或死板。但是他们却节约了4/5的水、2/3的热,同时还让鸡蛋达到了最佳的营养价值。

这就是一个民族迅速崛起的方法——认真。只要我们能克服粗心,学会德国人的半点认真,孩子就有可能变成下一个爱因斯坦或下一个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