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国银行家如何制造了法国各阶层的不满和愤怒
法国大革命结束了法国的封建统治,震撼了欧洲的封建制度,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时间和欧洲垄断银行家族与法国传统贵族斗争激化有关,也是法国传统世袭贵族体制与金融僭主世袭体制之间的新矛盾——有关“谁是法郎纸币的主人”——一次激烈的总摊牌。
法国传统贵族一直是欧洲垄断银行家族的银行代理人阶层,出卖法国各阶层利益换取家族利益。但他们的权力很大,并不完全听外国银行家族的“招呼”,自认为自己是主人。可他们错了!欧洲垄断银行家族虽然与法国传统贵族有着密切的、持续了几百年的复杂“联姻”,但在法国实际最高权力的争夺上,却毫不手软。
法国大革命,几乎杀光了法国传统贵族,仅留下一些没有权力和财富的“空头贵族”和“参与摧毁法国传统贵族体系的法国贵族家族”(这是最后一次背叛,但对于叛国者来说,背叛自己的亲人和阶级又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
这次“重组银行代理人家族”的过程异常血腥和残酷,每天都杀人,而且是杀贵族和皇族,然后就是抄没家产。不少传统贵族从此销声匿迹,可能真的被杀干净了,作为“外国垄断银行家族”的朋友和亲戚,他们一直靠出卖法国民族利益为业,这次死得其所。每当法国贵族的头颅落入篮子的时候,法国群众都会爆发出一阵掌声和欢笑!没有人去捍卫法国传统贵族的利益,人们痛恨卖国贼胜过痛恨外国银行家族。
(二)瑞士银行家伊萨克·潘乔德(“法国第二央行·法国贴现银行”)拒绝给法国王室1亿法郎
1.摧毁“第二央行”——“糊涂”的瑞士银行家伊萨克·潘乔德
(1)瑞士银行家伊萨克·潘乔德跑到法国注册了一个金融皮包公司,我们姑且叫它银行吧!但这又是一家多么“神奇的银行”啊!
瑞士银行家伊萨克·潘乔德和银行家朋友们没有任何的注册资本,或者说他们跑到法国开银行的注册资本竟然是他们自己随手写出的“法国贴现银行的银行券利弗尔”,这是荒谬的“注册资本”。
(2)以瑞士银行家伊萨克·潘乔德
为首的欧洲银行家们在法国发行私人信用,用的却是法国政府的名义(法国政府的特许状),法国所有的民族企业和个人,都是外国银行家开出的任何数字,并把其看作“钱”。举例:瑞士银行家伊萨克·潘乔德如果写下“1000000法郎”,那么就可以从法国凭空“弄走”(或拥有)一个等价的法国企业,这不仅荒谬,而且可怕——这些外国银行家还需要“抢劫”吗?他们可以在“1”后面添加任意一个“0”,这就足够了!可法国却必然陷入沉重的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不爆发大革命才怪呢!
2.“法国贴现银行”的“生意兴隆”与法国经济的“濒临崩溃”
自从瑞士银行家伊萨克皤乔德1776年在法国建立了这个皮包公司以后,这个法国第二央行的生意好得惊人,唯一的“产品”就是“数字”。仅仅几年以后的1783年,“法国贴现银行”的世袭股
东们已经滥发了0.7亿“银行券利弗尔”(这仅仅是他们自己公布的数字,天知道他们究竟发了多少“信用”,因为和美联储一样,“独立央行”的“好处”在于,各国政府“不能介入专业事务”。所以,银行家们究竟在1776年以后发行了多少“私人票据”很难统计)。到了1787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1亿“银行券利弗尔”,这可以是等量的金币、银币或法国企业所有权。
“法国贴现银行”的“神奇生意”简直好得难以想象,外国银行家们在法国肆意流传“银行券利弗尔”,让他们可以一文不花就主导了法国的一切经济命脉和财富,简直是“生意兴隆”。
但这无疑是一场如假包换的财富之争,法国实体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整个法国工业、商业都陷入了一种“流动性过剩”导致的金融危机。人们怨声载道,却不知道问题所在,一切矛头都指向了法国皇室。金融危机转化为经济危机的同时,也酝酿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
但法国皇室和贵族是否冤枉,却很难说,也许有那么一点点。
3. 瑞士银行家伊萨克·潘乔德与他背后的银行家朋友有了矛盾
瑞士银行家伊萨克·潘乔德是一个传统的“骗子”,或者说是一个“金融战战术专家”,而不是一个试图“拥有历史的战略家”。他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向“公众贷款”,而不仅仅局限于向各银行贷款。这里面的区别是:
(1)“向公众贷款”,“法国贴现银行”可以发行更多的“信用符号",也就剥夺了更多法国公民的财富,但“法国贴现银行”有一般化的趋势,“银行的银行”这个统治性地位会有所弱化。
(2)瑞士银行家伊萨克·潘乔德的银行家朋友们坚持只向私有银行贷款(也就是提供“信用符号”),这样损失了许多直接控制法国大企业和个人财产的机会,但却从宏观上拥有了法国的一切财富和权力。
这就是历史上发生在“法国第二央行·法国贴现银行"的“两条道路之争"。站在欧洲垄断银行家族的角度来说,维系独立央行的统治地位无异于维系金融僭主体制,是最重要的事。但站在诸多从属地位的银行家族的角度来说,这少了许多赚钱的机会,发行越多的“银行券”,“法国贴现银行"的红利就越多,实际上也是如此。
所以,欧洲垄断银行家族就有了毁灭法国第二央行的意思,因为这个机构有点不好控制了,迷失在了成功与财富之中,忘记了“央行的任务”——在法国建立金融僭主体制,并主导法国的一切。
4. 法国皇室的愚昧与贪婪——1亿利弗尔“分红”的请求被拒绝
这个事件,在法国财富之争中的意义极为重大,它反映了法国皇室已经愚蠢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行将就木了。
(1)贪婪者主动放弃了最大的利益
法国皇室的确如历史记载的那样,又奢华又贪婪,但这些贪婪成性的腐朽贵族却主动放弃了最大的利益,拱手将可以任意对法国各阶层进行‘财富转移”的法郎发行权交给了外国银行家族。这说明,法国传统贵族已经丧失了建国的锐气和胆识,甚至丧失了"贪婪者必须具有的贪婪和勇气",完全沦为金融僭主体制的傀儡。
(2)身为傀儡,而不自知
欧洲古代的金融僭主体制,就是一个世袭垄断银行家族幕后主导,给前台表演的银行代理人家族一些残羹剩饭的“主仆体制”。身为傀儡的法国传统贵族,必须要认清自己的地位和分量,才能安身立命。可这些每日花天酒地、愚昧无知的法国贵族根本就不理解金融僭主体制的含义,甚至不知道金融僭主体制的存在。他们盲目地认为:自己是法国的主人。所以,他们眼看着外国银行家族在法国任意滥发“银行券利弗尔”获取了极大的利益,不禁眼红了!竟然在1787年向银行家提出“给国王贷款1亿利弗尔”的要求,试图分一杯羹。
当时金融僭主已经对这些腐朽没落又自高自大的传统贵族很不满意了,这个“仆人”又以“主人”的身份下了一道命令,并提出了要挟——如果“法国贴现银行”不给法国国王1亿利弗尔(多么可悲呀!仅仅是一张纸片上的几个数字而已,自己去填写的勇气都没有了,而以命令的名义去乞求,这是很无耻又令人深思的一幕),1806年,就不再给“法国贴现银行”延续30年特许状(发行法郎的授权)了。
此时是1787年,离1806年特许状到期,还余19年的时间!这种要挟多么软弱、多么谦恭呀!可这些法国贵族还是惹恼了外国银行家族,他们大多没有活到1806年。这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外国银行家是法国的主人。
5.银行家主人拒绝了仆人的勒索,仆人们发出了喃喃的不满声音瑞士银行家伊萨克·潘乔德和银行家董事会此时已经极度蔑视法国皇室的权威,甚至不屑于在纸片上写下几个“0”,他们明确地拒绝了法国国王贷款的建议,狠狠地给了法国贵族一记耳光。
法国贵族腐败透项,他们既感觉丢尽了面子,又不敢与银行家撕破脸皮,就四处诋毁“法国贴现银行”的信誉,私下威胁要取消特许状。但没有历史证据说明,他们真有勇气这样做,实际上"法国贴现银行"一直自由自在地发行法郎,法国国王甚至没有勇气取消这种授权,仅仅是威胁20年以后"不再授权了"。
这种孩子般天真的“撒娇”,或者仅仅是“贪婪仆人不满的喃喃细语”,都令银行家族极度不满,起了杀心。如果法国贵族知道他们这样表示不满的严重后果,他们绝对不会这样做!可历史没有“如果”,他们的确威胁了银行家族,并且由于这种“话语”来自法国"上层",法国工商业和人民开始在床铺底下积攒利弗尔硬币,逐渐取出了存在银行的“银行券利弗尔”,实际上是将纸币兑换成了金币或银币私下存储了起来。这样从表面上来说就导致了“法国贴现银行”保存的法国各私有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大幅下降,法国各私有银行的存款大幅下降。法国第二央行实际上面临着银行家约翰·劳的法国第一央行同样的“难题”——银行券的破产!
银行家族能不拼命吗?这从侧面说明法国贵族多么愚蠢和短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