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精图治(1 / 1)

雍正在他统治几年后,作了个自我评价,说“朕返躬内省,虽不敢媲美三代以上圣君哲后,若汉唐宋明之主实对之不愧”。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绝不能说他大言不惭。

雍正在他不长,但也不算太短的十三年统治中,唯日孜孜,励精图治,又抱定改革的宗旨,在施政的各个方面实行极具个性化的方针、政策。他施行摊丁入亩、耗羡归公的赋税制度,清查隐田,清理逋赋,并使士民一体当差;停止户口编审,严行保甲制度和乡约制度;更改法规,制定主佃关系的新律令;除豁贱民,严禁抑良为贱;重视农本,扩大垦田,兴修水利,给予老农顶戴;坚持抑末政策,禁止开矿;创立军机处,健全密折制度,实现台省合一,提升府州;考核钱粮,清理积欠,清查仓储,整饬吏治,实行养廉银制度;延续朱明種祀,对汉人进行某种笼络;用人不全论资历,甚至不拘满汉,注重才能,不秩进用;实行铜禁,严查私钱;改革旗务,注意旗民生计,阻止满人汉化;坚决镇压青海厄鲁特和西藏噶伦的叛乱,坚持对新疆准噶尔的用兵,在西南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极力尊孔,大搞祥瑞迷信和利用佛教,豢养道士,糅合儒佛道三教;任命族长,鼓励宗族活动;宣讲《圣谕广训》,倡导移风易俗,去奢崇俭,旌奖拾金不昧,表彰节孝,提倡社会救济;打击朋党,清除允裸和允微、年羹尧、隆科多各个政治集团;有意识地压抑科甲出身官员,整治其代表人物杨名时、李级;围绕嗣位问题发生曾静投书案,制造了吕留良文字狱,随之出现其他文字狱;镇压农民暴动和商民罢市,严禁秘密宗教活动;与俄国订立《恰克图条约》,驱逐西方传教士;开闽粤海禁;等等。国家事务,社会问题,民间生活,雍正无不按照自己的愿望去进行改变。他办的事情太多,有的见成效了,有的失败了,有的还在开头,也因他人亡而政亡了。他的政治主张,在下列几方面,颇具积极意义:

第一,相对地调整了生产关系。

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将按人丁供役改为从地亩征收,政府丁银数额没有减少,但民人承担徭役的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无地少地的农民免除或减少了丁役,田多的地主则需代这些人完纳丁银。这一政策施行后,政府由于丁银收入有了保障,对掌握人丁的多少已无须特别注意,所以便停止了户口编审。这样人民离开乡里的限制减少了,反映政府对农民控制的削弱。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的实行,使官吏征收火耗控制在正额钱粮的百分之十至百分二十之间,比私征时相对减少,而且由于实行养廉银制度和整肃吏治,官吏一般不敢狂征滥收,使得人民的耗羡负担有所减轻。雍正改定主佃关系的法规,加强对不法绅衿的管理,禁止他们非法欺压乡。他的这些政策,处理贫穷纳税人与清朝政府的矛盾,佃农与地主的矛盾,以实行地租再分配的办法,适当减少贫苦农民的负担,削弱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民与清朝政府、与地主阶级间的矛盾,局部调整了生产关系。

第二,比较清明和稳定的政治局面。

雍正设会考府,审核六部奏销,下令督抚清理积欠,一旦发现官员亏欠、贪赃,革职追赔,严惩不贷,虽然使他背上了“严刻”的恶名,但是却狠狠地打击了贪官污吏。他实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使官员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情况下获得加俸和办公费用,这样打击贪赃和养廉银制度相结合,使大多数官吏在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不敢以身试法,导致吏治相对比较澄清。不仅雍正朝如此,而且保持到乾隆统治前期。

雍正实行首隐和报垦政策,增加了田赋收入。又清理逋欠,厉行追比。经过变更赋役法则,打击贪官污吏,严行催科,保证了清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了康熙末年国库短绌的状况。

康熙朝的太子事件产生了朋党之争,经历康熙后期延续到雍正初年,它造成了政治紊乱。雍正的即位在客观上给了它惩创,他又厉行反对朋党的政策,彻底摧毁允馔集团。待后曾静投书案和吕留良文字狱,明着讲解决满汉矛盾,实际上是在舆论方面巩固对允裸集团的胜利。雍正还把它同改革八旗结合起来,进一步削弱下五旗王后的势力,进而加强雍和宫皇权。他在处理允裸集团时不无残暴之机,但这是政治斗争,它的结束,改变了政治混乱的局面,有利于新朝改革政令的推行。

雍正在反对朋党斗争中,深刻认识到清朝既不可简单地采用汉人的立嫡制,也不可能像祖先那样没有完善的制度,于是提出秘密建储的办法,并成为清朝一代的嗣位家法。这个制度,可以挑选中意的皇子为储君,不限定嫡长,这样的继承人应是比较理想的,有传子传贤之意,比嫡长制有优越性。由于是秘密确立,可以避免储君与皇帝、与诸兄弟间的权力之争和矛盾的发生,避免可能出现的朋党之争和政治混乱,这是一个有利于政局稳定的立储制度。

雍正屠戮年羹尧、隆科多,惩治权臣的专擅和可能出现的新朋党,在这两个案件中,他前有纵容之咎,后有杀功臣之讥,但防止政出多门的弊端,尚不可全行否定。

雍正这些政策的实行,造成比较廉洁的政权,从而使清朝政治比较稳定。

第三,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雍正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经过激烈的斗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雍正平定青海厄鲁特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在这里实行郡县制和札萨克制,为后世青海建省创造条件。平定西藏噶伦阿尔布巴的叛乱,首次设立驻藏大臣,为乾隆时驻藏大臣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雍正致力于边疆民族问题的解决,改变了它们的一些政体,密切了它们与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即便如此,雍正的治理也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他的那些措施,相当多的只能起治标的作用。如整饬吏治,不拘资历用人才,压抑科甲出身的官僚,都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封建的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不变,则封建统治中的贪污腐败等败坏吏风的痼疾很难根除。因为雍正所使用的官员与被打击的因循守旧和贪赃枉法的官吏,属于同一种教养,同一个思想体系,同一个来源,他们没有本质的差别,其中一部分人仍会营私舞弊,还会墨守成规,过了一定时间,政治气候稍有变化,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就会不法妄行了。雍正的治标,致使他的革新不可能深刻改变社会面貌。雍正的改良政治,相当多的项目是从务实考虑的,收到了实效,但是他在短时期内,铺的面太大,涉及的范围较广,对有一些事情,他调查不够,了解不深,就凭主观愿望去办理,因而在总体上缺乏计划,章法凌乱。其实有些事情可以不搞或缓搞,如推广官话,就彻底失败了。又如,提升府州,首先应当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有的州县没有达到那种程度,人为的提格,最后还是退回去。有一些事情雍正做得太过分,如打击朋党,有其合理性,但又扩大化。像贝勒延信在西藏立有军功,却被牵连到允褪及年羹尧案中,竟圈禁致死。对于年羹尧、隆科多,罢黜即可,何须赐死、禁死!雍正还有一些很坏的弊政,如大搞祥瑞,崇信佛教,大兴文字狱,阻挠矿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行保甲制度,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

权衡雍正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功绩大于过失。

他的历史地位,如果再放在帝王群中作一比较,也许看得更清楚。在中国历史上,商汤、周武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神宗、元太祖、元世祖、明太祖、明成祖、清圣祖、清高宗等帝王,或削除混乱,统一中国;或内政修明,社会经济发展;或加强民族联系,开拓、巩固边疆;或兼而有之。他们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各自施与了不同程度的有益的影响,是杰出的或比较杰出的帝王。雍正的改革弊政,巩固边疆,对中国历史产生重要影响,堪与这些君主相媲美,应当是这个行列的当之无愧的成员。

还要看到那些帝王多半是开国和守成之君,即王朝的第一二代,他们处在前一王朝的末期,社会矛盾尖锐,给予他们施展才能的良好机会。这些帝王中属于朝代中间的不多,只有汉武帝、唐玄宗、宋神宗、清高宗等人。这些帝王当政之时,祖宗成法具在,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冲破祖制的束缚,守旧势力的阻挠,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又自有其特殊的困难。雍正是这些人中的一员,更应当肯定他的贡献的难能可贵。

总之,雍正勇于革新,解决或试图解决历久相沿的弊政,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成吏治的相对澄清,造成国力的强盛和国家政局的安定,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所以说他是奋发有为的、对历史发展作出贡献的君主,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比较杰出的帝王之一,是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