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早在藩邸时,嫡妻那拉氏,原任步军统领费扬古之女,被康熙皇帝册封为雍亲王妃。雍正即位,立为皇后,雍正九年(1731)九月病死,雍正因久病初愈,没有亲临含殓,谥为孝敬皇后。她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三月生子弘晖,是雍正的长子,但八岁时死去。
李氏,在雍邸时为侧福晋,雍正中被封为齐妃,是雍正后妃中生子女最多的,也是在诸妾中侍奉雍正最早的人。她比那拉氏晚三个月生雍正第二子弘盼,这个孩子未满两周岁即殇逝,因而没有排入行次。三年后李氏生弘昀,被排为行二,十一岁时死去。康熙四十三年(1704)李氏又生弘时,是为第三子。李氏还生有一女,为和硕怀恪公主。
钮祜禄氏,十三岁入雍正贝勒府,为格格。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生弘历,按雍正之于次序应为第五子,因弘盼未叙齿,所以他排行为第四,雍正中所称的皇四子,就是指他。
钮祜禄氏雍正中被封为熹贵妃,地位在齐妃李氏之上,是因弘历被康熙、雍正父子所重,她乃得母以子贵。乾隆即位后,她为皇太后四十余年。
耿氏,生弘昼,只比弘历晚三个月,是为皇五子。其时她亦为格格,雍正中晋为裕妃。
年氏,巡抚年遐龄女,或云为遐龄养女。雍邸时受封为侧妃。她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五月生雍正的第七个儿子福宜,未满周岁即死去。康熙六十年(1721)十月生第八个儿子福惠。雍正元年受封为贵妃,地位仅次于孝敬皇后,同年五月生第九子福沛,当即死去。年氏还生有一女,为雍正第四女,亦殇。年氏死于雍正三年(1725)十一月,病危之时,雍正加封她为皇贵妃,表彰她“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朕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朕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疾尽礼,实能赞襄内政”。年氏进雍邸,从生子在康熙末年和雍正初年情况看,一定比较晚,且连生三子,说明她得到雍正的喜爱,有专房之宠。她的这种地位,与她哥哥年羹尧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是她自己获得的。雍正于雍正二年冬已决定整治年羹尧,雍正三年三月公开指责他,可是到十一月雍正还那样关怀年妃,显然不是她哥哥往日有功的因素在起作用。而她死去的下个月,年羹尧即被赐死,或许年妃倒多少起到一点儿保护他哥哥的作用,当然这不会很大。
刘氏,雍邸的贵人,雍正中封为谦嫔,于雍正十一年(1733)六月生雍正的第十个儿子弘瞻,因生长在圆明园,被称为圆明园阿哥。
宋氏,雍邸的格格,为雍正生了长女和三女,都没有长大,她只被封为懋嫔。
武氏、宁嫔,没有生育过。
雍正共有八个后妃,虽然也是一夫多妻,但如果像曾静那样把**色定为他的一大罪状,则好像有些不当。他的后妃,比起其祖、其父、其子乾隆都少得多。其祖顺治皇帝只活了二十四岁,竟有后妃十八人,其父康熙皇帝则更多。在康熙诸皇子中,据康熙四十五年“玉牒”所载,其时大阿哥允褪、皇太子允仍各有妻妾六人,三阿哥允祉五人,五阿哥允祺、七阿哥允祐、九阿哥允糖均为四人,十阿哥允械、十二阿哥允构、十四阿哥允褪各三人,八阿哥允裸、十三阿哥允祥都是二人,雍正那时只有那拉氏和李氏一妻一妾。十四阿哥在这群人中年龄最小,才十九岁,雍正时已二十九岁,在年长的兄弟中妻妾最少。
雍正共有十个儿子,长到成年的是弘时、弘历、弘昼、弘瞻四人。弘时在成年的儿子中是最大的,但他为人放纵不法,不为其祖康熙所喜爱。康熙五十九年(1720),封允祉子弘晟、允祺子弘昇为世子。这时弘时已十七岁了,其实也到了可以受封之年,但却没有得到封赏。弘晟、弘时、弘异的父亲都是亲王,雍正地位绝不在允祺之下,弘时的没有受封,只能是他本人的行为不配得的缘故。雍正五年(1727),雍正以他“性情放纵,行事不谨”,严行惩治,削除宗籍,随即死亡。康熙统治时期储位斗争异常激烈,康熙也只采取囚禁办法处分允褪、允仍,雍正竟如此对待弘时,一方面可以想象弘时罪情严重;另一方面也表明雍正对违背他意志的人绝不宽容,哪怕是他的儿子也难逃厄运,表现了他的残酷性格。
弘历早为雍正秘密立为储君,雍正十一年(1733)受封为宝亲王,参与一些政务。
雍正对弘昼比较喜爱,派他办一些政事,雍正八年(1730)去曲阜参加阙里文庙典礼,雍正十一年被封为和亲王,大约是要他与弘历和衷共济,将来辅佐其兄,而不要出现前朝兄弟争位的事件。雍正十三年设立办理苗疆事务处,令弘昼和弘历、诸大臣负责这一事务。弘昼在雍正死后,乾隆在位期间参与朝政,极其骄横,因为小隙,在庙堂之上竟殴打顾命大臣讷亲。其这种骄横性情,必是雍正娇惯而成的。雍正生子虽多,得以成长的仅四人,而其生前,弘瞻尚在襁褓之中,所以眼见者只有三人,而弘时罪戾见斥,弘历预为储君,剩下的只有弘昼,为了使弘历为君时不致孤立,保证他的子孙的天下,必然有意识地培养和溺爱于弘昼,使他养成贵胄所易有的骄横通病。
弘昼以后的弟兄,除弘瞻外均早殇,就再没有排行次,年贵妃生的第八子福惠亦被称为八阿哥,自幼得到雍正的钟爱。雍正在给年羹尧的朱谕中讲家常“贵妃甚好,福慧上好,特谕尔喜”。八阿哥的名字,雍正二年“玉牒”所载为福惠,上述朱谕又书作福慧,惠、慧音同而字不同。雍正四年(1726)十一月初七日,雍正说“八阿哥弘晟之名着改为福慧”。允祉世子弘晟曾在康熙末年随同雍正去盛京谒陵,雍正当然知道他的名字,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夺人之名为自己第八子之名,这时又觉得不好,放弃了。福慧、福惠不会是八阿哥的大名,因康熙孙子们的名字上一字为“弘”字,下一字从“日”字,八阿哥的名字与此不合。雍正在命名问题上反复做文章,反映了对这个孩子的重视。雍正五年(1727),革退诚亲王府长史那尔太,雍正意将他一家和由他兄弟担任佐领的那个佐领都给八阿哥。这时福惠才七岁,雍正就忙着给他分配属下人了。但他还来不及享受,就在八岁时死去。对于他的死,雍正很是痛苦。
雍正有四个女儿,三个早亡,二女儿在康熙五十一年下嫁星德,受封为郡主。她也享年不永,康熙间故去,雍正继位后追封她为和硕怀恪公主。雍正做皇帝时没有女儿,就把允仍第六女、允祥第四女、允禄第一女养于宫中,后来封她们为和硕公主。
雍正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视,皇子们六岁以上,就到尚书房读书。雍正在藩邸,请福敏辅导弘历读书。福敏是康熙三十六年的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后,便到雍邸做事。雍正即位后,指命朱轼、徐元梦、张廷玉、嵇曾筠和蔡世远等教育皇子读书,设堂懋勤殿,行拜师礼。在这几人中,朱轼、蔡世远经常到尚书房上课。朱轼是康熙三十三年的进士,推崇宋学。他教育皇子,用乾隆的话说是“汉则称贾、董,宋惟宗五子”。他要求皇子把儒家理论运用于实践“恒云不在言,惟在行而已”。蔡世远参加编撰《性理精义》,遵奉理学,以编修、礼部侍郎侍雍正子读书十年。他“凡进讲四书五经及宗五子之书,必近而引之身心发言处事所宜设诚而致行者;观诸史及历代文士所述作,则于兴亡治乱君子小人消长心迹异同,反复陈列,三致意焉”。他们向皇子传授了儒家特别是理学家的思想。后来乾隆作《怀旧诗》,说他从朱轼那里“得学之体”,蔡世远“得学之用”,福敏“得学之基”。又在追赠福敏为太师的谕中说: “回忆冲龄就傅时,久侍讲帏,敷陈启沃,福敏、蔡世远两师傅之力为多”。
除大内之外,雍正还在圆明园指定“洞天深处”为皇子读书的地方。乾隆咏“洞天深处”诗云: “对此少淹留,安知岁月流。愿为君子儒,小作逍遥游”。记录了他们兄弟读书的实情和愿望。
雍正用具有理学思想的儒臣教育儿子们,使他们与士子一样接受儒家思想,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