糅合三教(1 / 1)

早在雍正谋求储位时,很是相信武夷山道士的算命,已见其对道家的态度。他在当皇子时也和道士结交,了解老氏之学,在他的《藩邸集》中,收录《赠羽士》(二首)、《群仙册》(十八首),记录了他对道家的认识和要求。《碧霞祠题宝旖步虚词》之二云:

琼宇璇宫日月长,奇花瑶草总飘香。琉璃作殿苍龙卫,云雾裁帷青鸟翔。拂露霓旌珠灿烂,御风鸾驾玉铿锵。常将天福人间锡,奖孝褒忠佑乃方。

希望道士们存济世之心,宣传忠孝,协助君王的治理。

雍正即位后,对道家的兴趣仍不减当年。北京白云观,据说是金代所建,长春真人丘处机曾在此著书,是道家的重地。雍正为政时即与白云观道士素有往来。该观道士罗清山于雍正五年(1727)年初死去,雍正命内务府官员为他料理丧事,指示按道家礼节从优办理,又追封他为真人,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道士娄近垣,江西人,雍正将他召来,居于光明殿,还把他收为自己的佛家子弟,他为雍正“结幡招鹤”,被封为“妙应真人”。雍正把道士贾土芳、张太虚、王定乾等人养在宫苑,用他们治病和修炼丹药。

雍正对道家思想并不看得那么重要,他在即位后作的《蓬莱洲咏古》中写道:

唐家空筑望仙楼,秦汉何人到十洲。尘外啸歌红树晚,壶中坐卧碧天秋。庙堂待起烟霞侣,泉石还看鹤鹿游。

弱水三千休问渡,皇家自有济川舟。是啊,古来谁到过蓬莱瀛洲,唐明皇伫立望仙楼,既无仙人来会,自己也是肉胎俗身。可见雍正相信他的办法能够治理天下,没对道教思想寄托多大希望。

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儒佛道三学有许多共同之处,雍正抓住它们,参以己意,给予说明。他讲三教有共同的目标,即教育百姓如何做人: “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比如劝人为善弃恶,儒家用五常百行之说, “诱掖奖劝”,佛家的五戒十善,也是“导人于善”。他说: “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儒佛都劝善,共同起着“致君泽民”的作用。他还以天命论的观念解释儒佛的共性。儒家天人感应说警戒人们省修过愆,雍正认为求佛也是如此,他说: “天人感应之理无他,曰诚敬而已。”当人诚心拜佛,那怕是微贱的,愚夫愚妇,他的精神,会引起神明的怜悯而给予拯救和惠泽。在他看来,儒佛有共同的思想,同一的育民作用。

释老矛盾重重,雍正以皇帝之权威予以调和。他说“性命无二途,仙佛无二道”,强把佛道糅合在一起。他收佛门弟子,却接受了妙应真人娄近垣;他编选佛家的语录,把道家紫阳真人张伯端的著述选了进去;他给沙门赐封号,也赠张伯端为“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他认为张伯端的《悟真篇》,尽管是道家的著作,即在佛学中也是最上乘的。

儒家思想历来处于神圣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雍正尊儒,又把儒佛道拉在一起,是以儒助佛,抬高佛教的地位,为自己信佛辩解。他把道家的著作归入佛家典籍,使佛经驳杂了,但却是把道归入于佛,含有扬佛的意思。所以雍正糅合儒佛道三家,要旨在于提倡佛教。当然,糅合了三教,更可以全面利用它们,充分发挥它们在自己专制统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