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八年(1689)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境。但是沙俄殖民主义者继续实行其对外侵略政策,蚕食中国领土,对喀尔喀蒙古地区的侵蚀更其严重。与此同时,引诱中国边民,制造叛逃事件。清朝政府为了制止沙俄的领土侵略,多次行文俄国,要求双方举行谈判,划定疆界,俄国拒不回答,以事拖延。康熙三十二年(1693),俄国使臣义杰斯抵京,以未奉沙皇训令拒绝谈判边界问题。康熙五十六年(1717),康熙说,关于议定中俄喀尔喀蒙古地区的疆界,给俄国去信十余年,至今没有得到答复。《尼布楚条约》规定,双方可以开展贸易,俄国人企图通过商业对中国进行掠夺。康熙三十二年(1693),清朝政府定例,允许俄国商人到北京做买卖,三年进行一次,每次不得超过二百人,在京不得超过八十天,一应货物俱不纳税,犯禁之物不准交易,商人路费自理,在京期间不供给伙食。虽是这么规定了,但对俄国商人往往给予优待,如康熙所说,对前来的数百人的商队, “俱令乘驿,送至京城,留住数月,给予廪食,饲喂马匹,诸事应付,所费钱粮甚多”。康熙四十九年(1710),康熙命原任大学士马齐管理俄国商人事务。康熙统治前期,大清政府以俄人组成俄罗斯佐领,属镶黄旗,康熙赐予寺院,他们擅自改为东正教教堂,有神父。《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俄国要求派人到京城学习满文和汉文,俟学成之后换回,再派人来。清朝政府于翰林院下设俄罗斯学,派人教育俄国学生。俄国教士、学生,都住在俄罗斯馆内。
《尼布楚条约》签订前后,正值清朝政府同准噶尔部噶尔丹集团作斗争。康熙五十一年(1712),是准部策妄阿拉布坦集团向清朝进攻的前夕,康熙想联络在半个多世纪前被准噶尔人压迫迁徙到伏尔加河下游的土尔扈特人,打算派遣使团前往探望,需要假道俄国,俄国为了发展它的对华贸易和派遣传教士来华,同意为清朝使团提供方便,同时要求允许俄国增派传教士来京。结果是图理琛使团去土尔扈特部,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回国时带来俄国修士大司祭。康熙末年,清朝政府同策妄阿拉布坦进行战争,俄国政府妄图诱迫策妄阿拉布坦臣服于它,严重干涉中国内政,激起清廷的愤怒,康熙六十一年(1722),通知俄国商队离开北京,并不得在蒙古地区的库伦进行贸易,拒绝俄国派遣来华的库尔齐茨基主教入境。这些事实说明,康熙统治时期的中俄关系中,除清朝政府和沙俄政府双方外,还涉及到中国的准噶尔人和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土尔扈特人,俄国政府力图把土尔扈特人役为属民,阴谋利用准噶尔叛乱势力侵占中国领土与臣民。值得注意的问题正在这里。1700年前后的半个世纪太和殿垂脊琉璃小兽装饰中,准噶尔分裂势力猖獗,攻打喀尔喀,控制西藏。康熙皇帝为了尽快割断俄国殖民主义者与准噶尔分裂分子的联系,为了遏制俄国的侵略,争取同俄国早日签订条约,为此被迫作出了一些让步,俄国殖民主义者以支持准噶尔分裂势力为筹码,与清朝政府讨价还价,攫取侵略利益。清朝政府对付俄国侵略者的手段,主要是停止贸易和拒绝接受俄国教士。
雍正即位后,全部继承了康熙的对俄国政策。雍正元年(1723),有一部分被清军追剿的准噶尔叛乱分子逃亡俄国,清朝政府要求俄国交回逃人,未获结果。雍正借此拒绝次年应入境的俄国特列季亚科夫商队的来华。
俄国政府鉴于中国政府的强硬态度,深感中断贸易对它的不利,遂改变策略,于雍正二年(1724)年初表示部分遣返中国逃人,雍正政府当即派遣一等公、都统鄂伦岱和理藩院侍郎特古忒前往边境洽谈,他们又一次代表中国政府要求两国订立新的边界和逃人问题的条约。雍正三年(1725),俄国新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决定派遣萨瓦·务拉的斯拉维亦伯爵为出使中国大使,在祝贺雍正登基的同时,宣布她本人继位,进而谈判两国贸易和划界问题。萨瓦是俄国外交界和商界老手,受命之后,一面组织人员绘制中俄边境地图,一面准备钱货,以便收买清朝官员和在华西方传教士。他把在彼德堡的房子租给法国驻俄大使康普里顿,由该大使写信给法国在华的耶稣会士,为他们搭桥。
雍正在得到俄国遣使通知后,于雍正四年(1726)正月命原理藩院尚书、舅舅、一等公隆科多在察视阿尔泰山后,往喀尔喀蒙古边境查看疆界,等候与俄国使臣会谈。雍正还指令喀尔喀郡王、额驸策凌和散秩大臣、伯、四格为谈判成员。同年夏天,隆科多、四格与萨瓦相会于恰克图附近的布尔河,萨瓦表示要祝贺雍正登基,要求率领商队和库尔齐茨基主教同行,隆科多同意萨瓦进京,而使商队、教士留在该地,等待谈判后决定行止。萨瓦于是冬天至京,雍正令吏部尚书察毕那、理藩院尚书特古忒、侍郎图理琛与俄使会谈。萨瓦为等待其属员绘制地图,极力拖延对边界问题的讨论,却利用时机,收买法国在华传教士巴多明,又经由巴多明的牵引,结识多年负责俄国事务的大学士马齐,用卑鄙的收买办法,从马齐处获得中国谈判代表团的内情。历时半年,双方就原则问题达成初步协议。萨瓦回到布尔河,与隆科多、策凌、四格、图理琛继续会谈,隆科多坚决要求俄国归还所侵占的喀尔喀土地,萨瓦蛮横地以发动战争威胁中国放弃领土要求。恰在这时,早就受审查的隆科多因私藏玉牒底本的事情被揭发了,雍正非常恼怒,说从前差遣隆科多料理边疆事务, "并非不得办理鄂洛斯事件之人”,且“鄂洛斯事件系最易完之事”,把他从谈判代表团撤回治罪,还派马齐参与对他的审理。雍正此时过分看重隆科多的过失,不利于边界坚持原则的谈判。隆科多走后,策凌和萨瓦分别代表中俄两国,于雍正五年(1727)七月在布尔河畔签订《布连斯奇条约》,划定中俄在喀尔喀地区的疆界。中国方面又就此条约和前此在京城所达成的协议,拟成总条约草案,雍正六年(1728)五月,双方代表在恰克图正式签字,这就是《恰克图条约》,它共有十一款,主要内容是:
划定中俄喀尔喀地区边界。以恰克图为分界点,东自额尔古纳河,西至沙毕纳依岭(沙宾达巴哈,位于唐努乌梁海地区的西北端)为界线,线以南为中国境,以北为俄国境。
处理越境人犯。以往逃人不再追究,嗣后双方不得收容,并严行查拿,送交对方守边人员。
确定贸易方法。基本上维持康熙年间的做法,俄商三年至京城一次,每次不超过二百人,中国不收赋税。零星贸易另于尼布楚、色楞格二地区择地进行。
规定宗教职员和留学生人数。俄国原在京城住有传教士一人,条约规定可增加三人,中国接受俄国学童四人来京学习满文和汉文,另接受通晓俄文、拉丁文二人,总共十人。规定十年一轮换。同时,中国政府帮助俄国在京城建立一所教堂。
条约签订后,俄国极力开展活动,清朝政府按照条约给俄国人提供方便。雍正五年(1727),接受俄国东正教学生四人。次年,雍正命翰林院选派满汉助教各一人充任俄国学生教官。雍正十年(1732),为俄国兴建的新教堂建成。自此之后,俄国人得以按期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团和留学生。在贸易方面,还在谈判期间,俄方要求将俄商的马匹牛羊留在边界放牧,雍正谕允,要俄国约束其放牧者,不得生事,派理藩院官员前往照料,通知附近的蒙古官员严防盗贼,若俄商马匹牲畜失窃,由该地方总管赔偿。同时期,谈判代表图理琛擅自允许俄商入境贸易,清朝政府有关官员要求以非贸易年为由究治图理琛之罪,雍正予以宽免。雍正九年(1731),清朝政府定例,俄商自恰克图入口,由喀尔喀土谢图汗等报告理藩院,经雍正委派官员前往边境,伴同俄商进京。雍正还任命内大臣、部院大臣数人总理俄罗斯事务,又从内阁侍读学士、科道等官中简用监视贸易官。同年赐予俄国商队银子一万两,补助其路途马匹的耗费。在边境上,俄国在恰克图建立贸易市场,中国在它的对面兴建买卖城,作为双方的互市场所。自从《恰克图条约》签订以后,俄商不再经由尼布楚、黑龙江进入北京,径直由买卖城,经张家口抵达北京,免得再东绕一圈,所以自此以后买卖城一线成了俄国商队主要通路,给它取得了便利。
《恰克图条约》签订以前,雍正已在准备对准噶尔用兵,条约正式签订的第二年(1729)即开始了西北两路进军,讨伐噶尔丹策零。出师后,他派满泰、阿思海前往土尔扈特,托时、广锡前往俄罗斯,告知该汗和沙皇对准噶尔用兵之事。前文说过,清军出发之初,噶尔丹策零谎称有和好之意,清军暂停进攻,这时,雍正命将此事通知满泰、托时等人,要他们将情况向使往处说明。雍正联络土尔扈特,无疑是利用其与准噶尔的历史性矛盾,以孤立准部。把中国内部事务正式通告俄国,是制止俄国勾结噶尔丹策零,利用中国分裂势力侵略我国的恶劣行径。
中俄既然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它对双方都有约束力,它所规定的中俄喀尔喀地区的边界,也是准噶尔部内野心家觊觎的地方。俄国人如果不想破坏这个条约的话,就不能公开的、大规模的支持准噶尔分裂势力的活动。事实上,条约签订后,在所规定的边界地区,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清朝政府也加强了喀尔喀地区的防务,设立卡伦(边防哨所)五十九个,东边十二个属黑龙江将军统辖,西边四十七个由喀尔喀四部管理。
由这些情况可知,雍正签订《恰克图条约》,是为防御俄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保卫喀尔喀地方领土,也是为了在解决准噶尔问题时,防止俄国殖民主义者干涉中国内政。雍正的目标基本达到了,在一个时期内遏制了俄国人的侵略野心。但是,在条约签订之前,中国喀尔喀地区被俄国殖民主义者所侵占的土地丧失了,清朝在贸易、宗教方面给了俄国人很多优惠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