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即位不久,有一次,召见八旗大臣,宣称“八旗满洲为我朝根本”,植本一定要牢固,为此要根据满洲现存问题,逐一解决,限诸臣于三年之内, “将一切废弛陋习,悉行整饬,其各实心任事,训练骑射,整齐器械,教以生理,有顽劣者,即惩之以法”。解决八旗生计问题,是他巩固满洲根基一项措施,此外,他还抓了几件事。
满洲八旗军事训练在较长和平时期之后逐渐废弛。雍正在藩邸就知道,八旗训练不过是走走形势,每至校射之期,管旗大臣不过至校场饮茶,闲谈一阵散伙,有人担任领侍卫内大臣三年,竟没有看过侍卫骑射。军械损坏,官员也不修理,将修理费、添置费落入私囊,政府虽有定期检验制度,但彼时各旗互相挪借,以致“租箭呈验”,进行欺瞒。雍正说此种情况,先帝没有怪罪,他本人“则不能宽恕”,定行整治。他立限一年,要将器械修整完备,届时检验一旗,即行封存,防止挪移租箭积弊。训练亦行加强,命教养兵练习长枪、挑刀各艺,八旗前锋营每月习射六次,马甲春秋两季合操。雍正还增加驻防外省八旗军的人数和地区,太原、德州各添五百人,增设驻防福州水师营、浙江乍浦水师营、广州水师营,设甘肃凉州八旗兵二千人,庄浪八旗兵一千人,添设驻防山东青州将军、副都统,八旗兵二千。雍正说“省省皆有驻防满兵,方为全美”。他希望通过训练和扩大防区,维持和增强八旗军的战斗力。
语言,是一个民族得以独立存在的基本条件,雍正致力于防止满人的汉化举措,因此,在语言上颇为注意。他说“满洲旧习最重学习清语”“八旗兵丁学习清语最为紧要”。雍正六年(1728),他发现侍卫护军废弃满语不讲,用汉话互相调笑,遂指示他们专心学习满语。雍正十一年(1733)又下令,凡是侍卫护军,只许说满语,不许讲汉话。八旗训练时,亦只讲满语,如果仍有说汉话的,定将该管大臣、官员严肃治罪。语言与文字紧密相连,雍正办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亦以满文为主要课程,教育旗人不忘本民族文字。雍正注意满文翻译的准确性,他说若拘泥字句,则文义不能贯通,若追求通俗易晓,修辞就不能典雅,他讲求辞意兼到之法。康熙曾命顾八代用满文翻译朱熹辑的《小学》,没有刊刻,雍正将它印刷颁布,并作序言。雍正令把《孝经》译成满文后出版发行,也为它写了序。
满人散处各地,尽管驻防的旗人有固定居住地区,即俗称满城,但总是和汉人杂居,往来增多,自不可避免民族间的通婚。雍正采取禁止的政策。蔡良赴福州将军任前,雍正对他说“驻防兵丁均系旗人,竟有与汉人联姻者”。要他到任后严行禁绝。蔡良至闽,查明旗人娶汉人为妻的二百一十四人,嫁出者二人。雍正说不会就这些人,不过既往者不究,“将来者当加严禁”。
汉族文明高于满族,满族虽居统治地位,然而汉化却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雍正极力保持满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禁止满、汉通婚,防止满人的汉化,不利于民族融合,违背历史的潮流。其所以如此,是使满族以本来面貌,维持其对全国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