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复明思想,早在自清廷入关之初,就在部分汉人中流行着,有的人积极实践,故而朱三太子事件不断出现。
明崇祯皇帝有七个儿子,第二、五、六、七四子都殇逝,长子朱慈娘立为皇太子,三子朱慈炯为周皇后所生,封为定王,四子慈焰生母为田贵妃,受封永王。李自成进北京,获朱慈娘,封之为宋王,得朱慈炯,封为宅安公,朱慈焰下落不明。李自成退出北京,朱慈娘和朱慈炯兄弟也不知存亡去向,可是不久有人自称是故太子朱慈娘投奔南京福王政权,因真伪莫辨,被朱由崧囚禁。据《明史》载,该人为明驸马都尉王员之孙王之明,迨清军至南京,乃投降清廷。至此,崇祯的长子已不为人所注意,他的遗胤最尊贵
的就是第三子朱慈炯了。因为此人不知所终,于是一些汉人便利用他的名号反清。康熙十二年(1673),京城有人称朱三太子,记载说他叫杨起隆,又叫朱慈焕,他草创政权,建年号广德,封了大学士、军师、总督、提督、齐肩王、护驾指挥、黄门官等官,联系郑成功部下降清将领,准备在京城起兵,被人告发, “朱三太子”逃亡,其妻马氏及齐肩王等人被捕。此后,有人诈称杨起隆,即诈称朱三太子,在陕西造反,被抚远大将军图海拿获,于康熙十九年(1680)解至北京遇害。与杨起隆活动的同时,蔡寅在福建称“朱三太子”,组织数万人,与在台湾的郑经联合,攻打清朝的漳州,被清朝海澄公黄芳世打败。有个明朝后裔叫朱慈焕,赘于浙江余姚县胡家,生有六子,本人流浪四方,教书为生,化名何誠、王士元。清朝政府对他有所察觉,康熙四十五年(1706)将他的三个儿子拿获,下湖州长兴县监狱。其时,在宁波、绍兴等府,有张念一(张廿一、张君玉)、张念二(张廿二、张君锡)、施尔远等人从事反清活动,遵奉朱慈焕为朱三太子,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清军对他们围剿,他们打败官军,进入四明山中的大岚山坚守,次年年初失败。在苏州,有一念和尚,也声称是“朱三太子”,秘密组织群众,当清军围攻张念一时,他们竖起大明旗号,头裹红布,抢劫太仓州典铺,声言攻打州仓库,当即被州官镇压。江南、浙江两案发生后,康熙派遣侍郎穆丹到杭州审查,张廿一、张廿二、朱慈焕、一念和尚先后在苏州、山东、吴江等地被逮捕。康熙以朱三父子为首恶,将他们杀害。又据吴振械记载,江南有金和尚,诈称崇祯第四子永王朱慈焰是朱三太子,将之拥立,聚众于太湖,准备在康熙南巡时起事,活捉康熙,届时发炮不响,遂为清军破获。康熙最后一次南巡是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春天,吴振械所记,与一念和尚的活动在同时同地,但情节又有所不同,因此尚难以断定为一件事。如果金和尚就是一念和尚,则他的活动计划是较庞大的。
康熙对出现的反清复明活动进行了严厉镇压,同时他借南巡至江宁之际,亲至朱元璋明孝陵祭奠,或派官员往祀,表示出对明太祖朱元璋的敬意。他为保护明十三陵,派皇子巡查、扫祭,以此笼络汉人,希望消除时人反清思明情绪。雍正深知关于“朱三太子”的活动及其能量,特别是大岚山及一念和尚的案子,他应当是很清楚的。他也参加了查看明十三陵的活动,也就是说他对时人反清复明之举不仅知道,而且还采取对策。
雍正元年(1723)九月,雍正说他发现康熙的未发谕旨,称赞朱元璋统一华夏,经文纬武,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于是命访求明太祖的后裔,以便奉其種祀。次年,找出正白旗籍、正定知府朱之琏,封为一等侯,世袭,承担明朝诸陵的祭祀,同时把他族内人丁都抬入正白旗。据说朱之琏的先人朱文元,是明宗室代简王的后人,在松山战役中被俘,入了八旗。雍正利用这类旗人,完全不用担心他们会和拥护朱明的汉人搅在一起,却可当作招牌,用作宣传不仇视明朝,不歧视汉人的工具。
雍正年间,汉人假借朱姓之名反清的仍大有人在。雍正七年(1729),雍正说“山东人张玉伪称朱姓,冒充前明帝裔,宣称星士为他算命,当有帝王之分”。同年,广东总督郝玉麟在恩平县拿获藏有“楚震公”令旗的民众,据说他们的军师叫李梅,以灾变劝人造反。李梅宣称有一个人,生辰八字俱是壬寅,今年八岁,现在交趾,山西、陕西、福建、广西各省都有他的人,都发了委任书。又据说,康熙末年在台湾造反的朱一贵的儿子称朱三太子,原在交趾小西天,已出发到巫山,有众几十万,不久就要领大兵来了。郝玉麟称这个案子“人犯众多,情事重大”。案中人原计划在七年十二月初二日攻打恩平县,事机不密,被清政府发觉,首领区在台,陈京干、梁伟杰等人被捕,李梅逃亡,后被捕,又逃脱了。雍正对这个案子很是关注,责怪郝玉麟办理不力。同时期,广西人张淑言、福建延津道员家人马姓等说,钦天监奏紫微星落于福建,朝廷业已派人到闽,把三岁以上、九岁以下的男子全部斩杀。李梅、张淑言等人的言行透露,有“朱三太子”活动在国境之外,可能在南方邻国安南。他们是否为一伙,资料没有揭示清楚,但李梅提到八岁孩童势力达到福建、广西,而张淑言正是广西人,又说福建将发生变故。他们所说的地区、内容相同,似非偶合,估计当时两广、福建部分汉人假借朱三太子旗号,进行反清复明活动,并有一定的势力。有人认为,康熙朝破获朱慈焕案件后,反清力量转移到海外吕宋、交趾等地。此说不无见地,因反清势力屡受挫折,国内活动困难,一部分就转往邻国。然而这只是讲了一方面的道理,还要看到,随着不断发生的“朱三太子”事件的一一失败,再简单地诈称朱三太子,很难使群众相信,不便于首领的活动,而诡称其在海外,把他当作一个偶像,则可以用它继续组织群众,这是一个原因;另一方面,清朝加强了对北方和江浙的控制,反清力量不易在这些地方集聚,而两广、福建处于边远地区,又有反清传统,因此反清复明的活动就南移了。
上述内容是雍正朝出现的几起“朱三太子”事件,另外,康熙朝朱慈焕余众仍在秘密活动。案内人甘凤池被捕,受过两次夹刑,尔后放出,继续进行反清活动。他被人称为“炼气粗劲,武艺高强” “各处闻名,声气颇广”,成为领袖人物。和他共同为首的有周昆来,原籍河南商邱,久居江宁,原姓朱,或说是明朝封在河南的周王的后人,曾往苏州见过朱慈焕,与其认为叔侄。另外还有张云如,有人说他是明朝后裔,以相命、念符、练枪为手段,广收门徒。他们联络各阶层人士,因为名气大,和地方大吏都有往来。张云如被两江总督范时绎请至官署,范为学其坐功,欲拜其为师,张云如不肯,就上座,范时绎在侧领教。江苏按察使马世烯命其子向张云如学习,称张为师。江宁驻防旗人佛插、赫者库亦同张时绎交游。江宁人于琏捐纳为候选县丞,张云如收为徒弟,告诉他“辅助海中真主”,又把他荐给扬州盐商程汉瞻。
浙江总督李卫获悉甘凤池、张云如等活动,要从甘凤池突破,假意为他的儿子学武艺,请甘凤池及其子甘述为师,甘氏父子应允入衙而被捕。虽是受骗上当,亦可见他们有较高的地位,也自视不凡。
他们联络各地人士,其中有蔡胡子,浙江人,在安庆算命,说雍正八年(1730)秋天要举事。有镇江旗人潘朝辅,卖私盐, “有大志,结交往来过客”。有常州人陆剑门,会天文六壬奇门,懂得兵法,在松江水师提督柏之藩幕中做事,遍游南北十省,交际人甚多。有平湖人陆同庵,是贡生,立志反清,往来苏松各处,看视河道地势,在昆山教习徒众。有无锡范龙友,也是生员,教人拳棒,联络医生李九征,说海上四方山有朱姓聚集,遣人到内地联系,举人张介绥及金甸南、华希渭往浙江乍浦寻觅未遇。有苏州踹匠栾尔集,与段秀清等二十二人拜把结盟,准备进行齐行增价的斗争。嘉定有踹匠王朝和监生姚秉忠,姚给其联络人饷银,每季七两二钱,说是从海上领来,有事听征集调用。还有江宁人夏林生,在河南固始县卖花树,联络该县武生周图廉,周组织小车会, “党羽甚众”,常对结盟弟兄说“我们虽然穷困,终了还有出头日子”。雍正七年(1729),甘凤池叫他到镇江相会,届期,甘凤池被李卫“请”去,周图廉因缺乏盘费,延期赴会,未得相遇。这些人有的相互间有交往,有的没有,但众人都以甘凤池晓得天文兵书, “欲得以为将帅,无不与之邀结往来”。这些人均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甘凤池随身携带两个密本,记载各省山川关隘,险要形势,攻守机宜,他要夺天下。他们与“朱三太子”朱慈焕一案关联,后仍坚持信仰朱明后裔。陆剑门劝陆同庵入伙,以“吕宋山岛内有朱家苗裔”为说辞,在给其委任状上用“东明龙飞六年”纪年。他们中人总宣传朱家后人在海上,有寄托,是进行政治斗争。甘凤池等人的活动,被李卫派人打入内部,暴露了秘密,雍正七年(1729)、雍正八年(1730)间相继被捕。雍正深知反清复明活动对清朝统治的不利,对这个案子极为重视,他说: “此种匪类,行藏诡秘,习尚乖张,暗怀幸灾乐祸之心,敢作逆理乱常之事,关系国家隐忧。”
又说: “斯种匪类,为生民害甚于盗贼,孟子所谓恶莠恐其乱苗也。”
在他看来,盗窃犯只是单个人的行动,政治犯则可以影响到一群人。有鉴于此,他特派工部尚书李永升到浙江会审。范时绎、马世灯因与张云如有交往,为护己之短,与李卫不协调,雍正支持李卫,赞扬他“矢志坚定,勇于奉公”“能于众所忽处留心究察”,树为“督抚模范”。他对朱明后裔之说倍加警觉。向李卫说: “吕宋山岛前明苗裔之真伪有无,极当确切鞫讯。前岁因西洋人来密奏及此,随命闽粤大吏加意访察,佥云子虚。斯事当年圣祖亦曾垂意,今据云审究自不待言,即此案不得实耗,将来仍宜另行设法探访。"
随后李卫回奏: “对此问题留心已久,还在密探之中。这是他们君臣所谓隐患的核心问题。”
雍正用武力镇压汉人的反清势力,又以优待明裔感化汉人,力图处理好围绕满清统治是否合法的斗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