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设府县(1 / 1)

雍正当政,大量增设府、直隶州和州、县等地方行政机构,对亲民官的任用也作了一些变革。

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诺敏建议撤销卫所,改归州县管辖。雍正命兵部等衙门议复,兵部不赞成,理由是军、民户役不同,不便归并;武科甲人员出路是卫所的守备、千总,裁撤卫所,是去了他们的为仕之路。雍正与他们的看法截然不同,责备他们“所见甚小”,指示除边远卫所外, “内地所有卫所,悉令归并州县”。为了把这件事做好,他要求各省督抚详细规划合并事项,吏、兵二部研究武科甲出路问题。变卫所为州县,他的决心很大,这是地方行政区划改革的内容之一。

与此同时进行的是增置府州,这比卫所改制所涉及范围要大。各地督抚见雍正支持诺敏,纷纷效尤,提出申请,雍正一一采纳,在短期间内许多省的行政区划进行了改动。山西原有宁武卫,改升为宁武府,另设宁武县为其附郭,将右卫等三卫改为县,设朔平府领之,升平定、忻、代、保,解、绛、吉、隰等八个散州为直隶州,各领属县。在直隶,添设热河厅,张家口厅,改冀、定、晋、赵、深五散州为直隶州,升天津卫为直隶州,寻升为府。在江苏,将太仓、邳、海、通四州升为直隶州,把苏州府长洲县、松江府华亭县,常州府武进县,扬州府江都县等县析分为二个县或三个县,使苏州府有三个首县,松江府、常州府、扬州府也各有二个附郭县,另改金山卫为金山县。安徽的颍、毫、泗、六安等州,山东的泰安、武定、滨、济宁、曹、沂六州,陕西的商、同、华、耀、乾、邠、鄜、绥德、葭等州,广西的郁林、宾、西隆州等州都升为直隶州。甘肃的甘州、凉州、西宁、宁夏等卫改为府,肃、秦、阶三州升成直隶州,台湾增设彰化县。陆续增置的府厅州县,据《清史稿·地理志》中所载,约略计算一下,增设和复置的府三十三个,直隶州,厅五十八个,州、厅二十八个,县八十五个,共计二百零四个。

清代约有一千七百个府厅州县,雍正年间改动的占有总数的百分之十二,可见改动的比较多,这些是添设和提格的,还有的县及县下的村镇改变所隶省份,如直隶的内黄、滑、溶三县拨归河南,而河南的磁州转属直隶,祥符县的辛安社,仪封县的李家庄改隶山东曹县。所有这些变易,都由雍正亲自批准。他还给新置州县命名,如因太湖古名震泽,就以之名吴江县析出之县,山东博山、台湾彰化等等都是他定的名称。

在未增置州县以前,福建人兰鼎元撰《论江南应分州县书》一文,认为苏州、松江、常州,太仓等府州的属县应当析小,原因是这里赋税多,县官忙不过来,化小了才便于征收。后来两江总督查弼纳提请分县的理由与他的分析相同,该地“额征赋税,款项繁多,狱讼刑名,案牍纷积,为牧令者,即有肆应之才,亦难治理”。苏州、松州、常州是著名的财赋重地,其辖县,钱粮多的,每年至四十多万两,少的也不下二三十万两。一县的钱粮,比有的省份还要多。如云南通省一年的正额钱粮不过二十万两,贵州全省地税丁银六万六千两,杂税一万三千两,仓粮十一万四千石。苏州、松州、常州、太仓所属的长洲、昆山,吴江、嘉定、常熟、华亭、娄县、上海,青浦、武进,无锡、宜兴、太仓、合计正赋银米三百五十五万两,比滇黔两省的总和还多。达到全国地丁银的百分之十以上。这么多的赋税由极少数人来分管,很难征收齐全,需要增添县署。江南分县之后,松江民谣“百里分城隔浦天,东南半壁又三分。莫看斗大州容易,堂上琴声几处闻”。反映这里州县事务依旧殷繁。江南分县最具代表性,其他地区亦有类似情况。山西布政使高成龄奏请将散州、蒲州、泽州升格为直隶州,缘由之一是“本州税粮”多于他郡。署理两江总督范时绎奏请在江西安福、永新两县划出一片地方另设新县,原因是那些地方离县城太远, “每当征收之时,差役不能制伏,是以历来两县钱粮旧欠未清,新征不足”。雍正命他再行调查具奏,后终添设莲花厅。

查弼纳、高成龄、范时绎奏请的升州增县的共同理由是为了征税。而直隶滑县等三县改归河南是解决河南漕粮运输问题。河南每年漕粮二十万石,定限于次年三月初一日以前运至通州粮仓。运输由河南负责,运道是由卫河进入大运河,转输线上有一段属直隶辖境,河道多沙石浅滩,需要经常疏浚,施工时因该地区不属河南管辖,指挥很不灵便,因而河道不能畅通,河南漕粮不能及时交仓。河南巡抚田文镜为按期运至通仓,奏请将沿河的滑、溶等三县改隶河南。因这几县比较富庶,直隶总督李维钧不同意划分,雍正还是于雍正三年(1725)批准了田文镜的奏请。漕运之事立见效果,是年的漕粮即如期运至通仓。雍正于雍正四年(1726)向李维钧的后任李级说起此事,李级认为是这三年雨水大,才得幸运成事,不是行政区划变动的原因。雍正四年的漕粮,田文镜上交得更早,雍正又问李级还有什么话说。事实上,这种改变是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清初,四川因人烟稀少,归并裁撤二十个县,康熙五十年(1711),川抚年羹尧提请复铜梁、岳池二县,至康熙六十年(1721)铜梁始获准复置。雍正七年(1729),川抚宪德疏言四川已“生聚日繁”,改变了“地广人稀,政事简少”的情况,建议恢复双流、崇宁等十四县,雍正全部批准了他的奏请。此外,改建宁卫为宁远府、升雅州、嘉定、铜川三州为府,升锦州、茂州、达州、忠州及资县为直隶州。

以上地方政区和行政单位的变化,无论是为赋多事繁、是为通漕、是为人口增殖,都是雍正为保证清朝政府的赋税征收,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而采取的措施。所以说保障赋税,是产生这种变更的基本原因。

升府州,与地方官的任用制度有关联。道员、知府的任用,在康熙朝,由吏部按照官员的俸资,挨次选授,知州、知县的选用大体相同。道、府、州、县员缺,又分“繁”“简”两项,如何划分繁、简,标准不是很清楚。雍正初年沿用了前朝成法,遗留问题亦未解决,雍正六年(1728),广西布政使提出新的补授办法,即府州县的事务分出“冲” “繁”“疲” “难”四种情况, “冲”指地理位置的重要,或是交通要道,或是军事重地,或是险阻处所; “繁”是指事务殷杂,或钱粮多,或差役杂,或为首府首县; “难”指士习刁凌, “民风强悍”,狱讼繁多,难以治理。根据这四项内容,确定各府州县的官职属于何种缺分,以备选择相应官员补任。雍正把他的建议交由九卿讨论,最后决定:在冲、疲、繁、难四项中,该府州县具备四项或三项,则成为“最要缺”“要缺”,否则为“中缺”“简缺”。属于最要缺、要缺的知府由吏部开列可以补任的官员名单,供雍正选择,予以补授,这是所谓“请旨补授”,即所谓“特用”。州县官的补授,凡属最要缺、要缺的,由督抚从现任州县官的能员中提出名单加以任用,称为“题授”,这种官缺就叫作“题缺”,若是中、简缺分,则由吏部除授,叫作“选授”,该官缺则为“选缺”。选授是按俸资排列应升官员名单秩序,然后按序升转,它只讲资格,不重视才能。题授、请旨补授选拔才力之人,可以超越俸资,含有鼓励人才之意。

增设府县,提升直隶州,更定府州县官员补授方法,其后果便是加强了皇帝和督抚对基层的控制。田文镜曾说, “我皇上眷念中土,特增加直隶,事得专达”。直隶州属于省里,题授由督抚进行,他们对州县官的考核和任用权实际上加大了。请旨补授,这是雍正把吏部铨选权削弱了,使其进一步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指导。所以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同雍正改革中央官制和文书制度相一致。雍正从中央到地方全面地调整了官制,进一步强化了皇权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