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1 / 1)

——记清流领袖叶向高

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名著《万历十五年》在读书界影响甚大。他认为万历十五年是明王朝走向衰败的起点。在我看来,万历十一年(1583)才是一个敏感的时间之窗。这一年的三月初二,万历皇帝朱翊钧颁发诏旨,对死去不到一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进行清算。第一步是追夺张居正的官阶,将他的太师、上柱国等荣誉头衔尽行革除。从此,一场针对张居正的清算运动拉开了序幕。曾经给明王朝带来中兴之象的万历新政始告结束。人亡政息是中国政治的一大特点,在张居正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

清算诏令后不几天,朝廷便举行会试,全国数千名举人汇聚京师参加考试。我猜想,万历皇帝之所以选择在这时候发布清算令,也是让这些读书人中的精英分子知道皇上的意图。这道诏令显然起到了作用。在廷试中,有一位考生写下一篇名为《试策三道》的文章:

问:帝王之道,莫要于用人。用人则予之以权。权者,上之所藉,不欲假人者也。故英主常靳之。唐虞三代,询岳咨牧,梦卜登贤与作威作福,操柄驭吏两不相妨,何其盛也。后世有躬亲庶政不任三公之说,论者以为惩前世之失权,然其后揆端日轻,政柄旁落,遂有著论。言昔之三公任重而责轻。今之三公任轻而责重,又有人上书言今之三公有其名而无其实,其说允当否?

答:惟我高皇帝天纵圣神,乾纲独断,罢中书省勿置相,以政事分委六卿,神谟渊画,高出近代矣。乃再传而有内阁之设,稽考相名,果何故乎?二百年来权任之重轻,名实之有无,亦可得而言其大概:

皇上睿智聪明,同符圣祖。临御初年,委任大臣,穆然恭已十年。后太阿独持心膂,罕寄重托。至今日官僚多虚,即密勿重地,亦单旷持久,岂有所惩而然欤?抑臣下之诚心信志,不足以取信于君上。昔人有言,权臣不可有,重臣不可无。兹欲权归皇上,臣重责于下,以成圣主独断之明。用人之美将何道,其极言之。

天下,大器也。人主可一人有之,不能一人操之。则不得不分其事于人。分于人而又虑其擅于人,则不得不揽权于己。分之所以为任也。而善任者必善操,舍操以为任,则委辔骀衔之衅生矣。揽之所以为操也,凡善操者必善任。舍任以为操,则丛脞釜鬵之患至矣……

这篇文章出自万历皇帝下诏惩处故相张居正半个月后,不能不说是一篇奇文。文中从皇上忧虑“大权旁落”入题,阐发“权臣不可有,重臣不可无”的观点,进而指出可任重臣的人需“善操”。这操指的是品行道德。操与任两者的统一,就是皇上应该信任的重臣。

这篇策论的好处在于,并未一味地迎合万历皇帝当时的心态,万历皇帝此时已是十分痛恨张居正这样的“权臣”。本文指出权臣不能有,但天下可以为皇上一个人所拥有,却不可能由皇上一个人来管理。在特定环境下,写这篇文章还是要承担风险的。

写这篇策论的人,名叫叶向高,时年二十四岁,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但他的廷试合格,成为新科进士,这亦不能不说是一件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