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1 / 1)

自从张居正死后,明朝的中兴之象像灿烂的焰火一样骤然熄灭。万历皇帝亲政之后,热情只持续了两年,待到对张居正清算完毕,他再也懒得上朝,一天到晚躲在后宫算计着怎么搞到更多的银两,以充实自己的小金库。

万历二十八年(1600)十月中旬的一天,内阁忽然收到万历皇帝手书的诏旨一通。上面写道:“着户部进银二千四百万两,为册立太子、分封诸王之典礼费用。”

看到这封诏书,内阁大臣莫不愕然。其时内阁大臣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都是隆庆二年的进士,还有一位刚刚死去的陈于陛也与他们同科。可以说,隆庆二年进士控制了中国政坛。但他们全都生性懦弱,既不能引导皇帝更不敢抗拒皇帝。如果他们的座主张居正死而复生,看到自己的学生聚在内阁比窝囊,还不把他气得吐血。

却说万历皇帝写这个手札事出有因。这一年,皇长子朱常洛已长到十八岁,但一直没有太子的名分,这皇长子为王皇后所生。几乎从一开始,万历皇帝就不喜欢这位皇后,只是迫于母命,他才不敢休掉,但他却一直宠爱另一个女人,即郑贵妃。郑贵妃也生了一个儿子。万历皇帝因为喜欢郑贵妃,加之郑贵妃的恳求,他便有意立郑贵妃所生的儿子为太子,但这样做遭到所有朝廷大臣的反对。于是,君臣之间因此而产生尖锐的对立。长子继位,这本是皇权承续的规矩。大臣们坚持原则没有错。但万历皇帝宠爱二儿子,一心要废长立幼。君臣互不妥协,这也是导致万历皇帝十几年不上朝的原因。眼看皇长子十八岁还没有名分,而且此时王皇后已得了重病。若她突然故去,郑贵妃升为皇后,则朱常洛立为太子的可能性就会更小。此情之下,大臣连番上疏,恳请万历皇帝早日立朱常洛为太子。万历皇帝一直不搭理,但说得多了,他心中发烦,故写了上面这道谕旨。

当事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皇上故意刁难。因为,国家的财政收入,一年只有八百多万两银子左右,万历开口要二千四百万两,等于是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无异是一个天文数字,纵然户部掘地三尺也拿不出来。大臣们心里也明白,万历之所以开出这个数目,并不是真要钱,而是以此表明不想立储的态度。

这份诏旨传开后,礼科给事中王德完立即上疏,力谏赶快立储。这份谏疏由朱常洛的老师黄辉起草,王德完修改而成,内中甚至说到“万一册立郑贵妃之子为皇太子,记载于史册,后人会嘲笑朝廷中没有正直之臣”。万历皇帝看到这份奏疏,顿时大怒,立即传旨将王德完下诏狱。这时,告假在家休息的沈一贯听说后,连忙写疏为王德完辩解,万历皇帝很不高兴,但对他仍存有客气,没有怎么为难他。其他为王德完说话的大臣都受到了训斥、罚俸、降职等不同惩处。万历下旨将王德完廷杖一百,开除官籍押解回乡,并传出谕旨:“诸臣为皇长子耶?为德完耶?如为皇长子,慎无渎扰;必欲为德完,则再迟册立一岁。”

看到这份谕旨,朝中大臣再无人敢言立储之事。

朝廷传位,自有制度,皇长子接任,自古皆然,万历想改变,却也无法绕过祖宗制度,百官要坚持,却也无法实现目的。说起来这里头还有一段故事:郑贵妃的儿子三岁时,万历对这个儿子疼爱有加。于是,郑贵妃千娇百媚地怂恿万历到大高元殿拜神发誓,要立这位二皇子为太子。万历将誓言书于纸上,放进一个玉匣中用蜡缄封,赐给郑贵妃为符契。郑贵妃得到玉匣,也就有恃无恐了。但是,万历的生母李太后坚持要皇长孙继位,这样才使得大臣们有了支持立长的信心。

到了万历二十九年的十月,皇长子朱常洛要举行婚礼。沈一贯看到这是一次难得的进言机会,于是对万历说:“不先给皇长子正名而马马虎虎举行婚礼,这等于是将储君降为藩王,万万不可。”万历不置一言。当晚,他闷闷不乐地来到郑贵妃宫中,让郑贵妃取出玉匣打开看看。自蜡封缄口之后,十几年来,郑贵妃藏于宫橱,从来没有动过。此时打开,发觉万历所书誓言的宣纸竟然遭到虫蚀,字迹已无法辨认。郑贵妃见状,顿时痛哭不已,万历也悚然异之,感到冥冥之中皇长子有神灵保护。于是改变初衷,第二天宣布将皇长子朱常洛立为太子,郑贵妃所生的次子封为福王、三子常浩为端王、四子常润为惠王、五子常瀛为桂王。

明王朝中晚期,有两场政治危机导致君臣对立,对国家的命脉造成极大的伤害。一是嘉靖皇帝一意孤行导致的“大礼案”;二是万历皇帝一手造成的立储风波。这场风波持续了十五年之久。在这场风波中,沈一贯始终坚持祖宗制度并最终赢得胜利。在这一点上,他有功于社稷,设若他主政时迎合万历的心意,同意废长立幼,国家的政治危机将会进一步扩大并有可能酿成更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