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1 / 1)

明朝帝王师 熊召政 830 字 14天前

——记老滑头沈一贯

万历四年(1576)二月下旬的某一天,文华殿举行经筵。已经十三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自登基以来一直讲读不辍。除大寒大暑各休息二月,余皆有日讲。经筵是大讲,每月举行一次。凡经筵日,内阁辅臣、六部尚书以及一些王侯勋戚,都参加旁听。这有点像今天的中共中央学习组,只是仪式更加隆重。

万历皇帝出席第一次经筵,是登基后的当年秋天。首辅张居正亲自担任主讲。他为小皇帝讲述汉文帝到细柳营慰问官军的故事,借此提醒皇帝要解决朝廷军备松弛的状况,注重国防建设。所以,在张居正主持的经筵中,从来都不是讲讲空洞的学问与知识,而是借机教导皇帝如何治国,解决目下朝廷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每次经筵的讲官,张居正都要亲自挑选并审定讲纲。

担任今天讲官的人名叫沈一贯,年龄只有三十多岁。生得白白净净,看上去就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才子。

他今天讲授的仍是历史,是“高宗谅荫”的故事。这次讲授的主题应该是小皇帝怎么当。讲到中途,沈一贯突然脱离讲稿,朝小皇帝朱翊钧拱了拱手,侃侃言道:“大凡老皇上临终托孤,必选忠贞不贰的臣子担任顾命大臣。这样的人辅佐皇上,才能做到统摄百官,天下归心。如果没有选到这样的顾命大臣,倒不如让皇上躬亲听揽,自己管理国事。”

这一席话说完,沈一贯又拿起审过的讲稿,继续念下去。但是,文华殿内起了一阵小小的**。很多人眼光都瞟向了张居正。谁都知道,张居正与高拱、高仪三人是隆庆皇帝亲自挑选的顾命大臣,让他们辅佐少帝。隆庆皇帝去世后不到两个月,高拱被罢免,又过一个月,高仪病逝。三个顾命大臣只剩下张居正一个。听鼓听声,听话听音。再没有心眼的人,也听得出沈一贯的这一番即席演说有影射张居正的意思。

沈一贯为何要说这一席话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沈一贯是浙江鄞县人,隆庆二年(1568)的进士。那一届会试的主考官是时任内阁次辅的张居正。按明代规矩,主考官称为座主,凡经他手录取的进士都是他的学生。学生与座主的关系,无异于父亲与儿子的关系。故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

张居正当上首辅后,很注意选拔年轻干部充实到各个重要衙门。因此,隆庆二年的进士便沾了不少的光。沈一贯正是因为有张居正这位座主的照顾,才平步青云成为皇帝近臣。

沈一贯考中进士后,因为才华出众被选为庶吉士,毕业后留在翰林院担任编修,专门研究历史。万历三年的二月,既是沈一贯的同科进士又是同事的翰林院编修张位按照张居正的意图给小皇上提了一个建议,要恢复起居注制度。张位说:“前朝都有起居注,唯独本朝没有,臣作为专门的史官,窃见前朝政事,如果不及时记录,恐湮没无考。现在的史官很多,无以效命国家,应当每日派人进宫,凡是诏旨、起居、政务等,都随时记录,作为他年修《实录》之根据。”

张居正接着就此事作出指示,申明史官职责以恢复旧制,每日派一名史官到皇上跟前值班,记录皇上起居言行。小皇上同意了这个建议。于是,张居正精选六名史官轮值。张位与沈一贯都被选拔。

到了这年秋天,礼部尚书万士和被罢免,以吏部侍郎身份充当小皇帝日讲官的马自强升任此职。马自强亦是史官出身,他与于慎行、许国、陈于陛几人都是张居正为小皇上挑选的老师。马自强担任具体的编辑工作。他当了礼部尚书,就再也不能充当讲官了。于是,张居正就选拔沈一贯接替这一空缺。按理说,接替这一职位最合适的人选应该是张位。但可能是张位的家乡方言太重,说话不大好懂,沈一贯的浙南话也难懂,但他入京数年,已学会了流利的京腔,故他荣幸地当上了帝师。

关于这一点,沈一贯一直自鸣得意,在《陈善集序》这篇文章中,他表露如下:

万历三年十月六日,一贯守史局,俄被命充日讲官。故事:经筵讲官,翰林资历稍深者可充。日讲官旦夕侍上幄中。最华选,资必六七科,官必宫僚,犹然慎择。如余师殷文通、赵文肃皆以大宗伯进,非小臣任也……

沈一贯很看重自己少年得志。但是,若非张居正破格提拔,他这个“小臣”怎么可能得此华选呢?当了帝师后,沈一贯为何不记座主恩情,反而要讥刺恩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