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史家认为,万历初年的中国政坛,李太后、张居正与冯保三人构成了牢不可破的权力铁三角,这说法有一定道理。李太后虽然贵为皇母,但出身寒微,懂得民间疾苦,她对儿子管教非常严格。小皇帝贪玩,尽管贵为九五之尊,她还是给其罚跪。冯保精通古琴与书法,是太监中难得的儒雅之士。他是小皇帝的大伴,小皇帝对他非常依赖。同时,李贵妃对他也非常信任。此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贪墨成性,但也能够识大体。张居正在三人中,是真正的灵魂人物。推行改革,没有三个人的合力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李太后与冯保二人,不可能有什么创见。相反,他们还各有私欲。张居正总是能做到既满足他们的私欲,又不至于让其私欲过分膨胀,并以此换来他们对万历新政的支持。
对于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来讲,既要讲操守、气节,也要讲变通、交易,有时候,要有舍弃操守而进行龌龊交易的勇气。张居正与冯保之间就是这样,冯保有时收受大批贿银而希望张居正给某人升官时,张居正不但没有抵制反而尽量满足。这一点,日后成了人们攻击张居正的口实。但放在当时那种特定的情况下,张居正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替代。
中国古代士人,历来重操守而轻事功。如果操守与事功不产生矛盾,则都能做到慷慨任事。如要为完成事功而有损于操守,则多半会回避或干脆挂冠而去。注重操守原也无可厚非,但若每个人都洁身自好而不肯为国家建立事功,则国计民生的大事就无人承担了。这乃是因为,自古至今的官员队伍中,从来就是善恶忠奸搅和在一起。恶者为求一己之欲,从来不择手段、不顾道德;若善者一味死守道德底线,则如何与恶者抗争,如何建立事功?
儒家将立德放在人生的最高层次,其次是立功、立言。因此,中国的读书人便以立德为最高追求。但毋庸讳言,报效国家的人首先应当有立功的思想,事实相反,很多人过不了这一关,不肯“与狼共舞”。
张居正一旦登上首辅之位,不但长袖善舞,而且还打破道德观“与狼共舞”。窃认为,万历新政之所以成功,作为改革领导人的素质来说,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当然,与狼共舞不是同流合污,而是曲尽其巧的权宜之计。
作为改革家来说,与狼共舞固然痛苦,与清流共事亦觉艰难。张居正上任之初,为了稳定政局,起用了一批元老级的人物充任六部堂官。如将兵部尚书杨博改任吏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王之诰改任北京刑部尚书,主持黄河水利工程的朱衡改任工部尚书,长期赋闲在家的陆树声出任礼部尚书。这几位大老,都有明显的清流倾向。依靠他们推行改革,显然不切实际,但张居正初登首辅之位,根基未稳,还得依靠这些清流领袖帮助他稳定局势。到了张居正改革拉开序幕,这些人果然想不通、看不惯,于万历三年前都相继离去。
任何一场改革,首先必须从人事开始,万历新政也不例外。张居正的用人经验,概括起来是八个字:重用循吏,慎用清流。
循吏是指那种不计个人得失,不计毁誉,只希望把事情做成做好的官员。这有点像小平同志所讲的“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但是,由于当时的官场以清流居多,张居正的用人标准与整个文官系统的道德标准和利益诉求大相径庭,因此受到的压力也最大。
自主政之后,张居正告诫吏部:“良吏不在甲科,甲科未必皆良吏。”这句话用今天的语义解释,即会考试的不一定会当官,高学历不等于高水平。
张居正注重从没有功名但办事干练的下层吏员中选拔干部。有一个名叫黄清的人,长得矮小丑陋,还瞎了一只眼,仅仅只是个秀才。他长期在县衙门里当一名刑名师爷,即负责狱讼断案。由于才干超群,二十多年的吏场生涯,终于晋升到浙江嘉兴府同知的位置。在官员考察中,张居正发现了这个人,决定破格重用。这时张居正正好碰到一个棘手的问题:漕运出现了障碍。
大明王朝的粮赋重地在江南。每年,要通过杭州到北京的大运河运送四百万石粮食。负责漕粮运输的是漕运总督衙门,而管理运河的又是河道总督衙门。两个衙门一归户部,一归工部,经常为权限问题发生争执,一旦出事又互相推诿。百年来,这个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张居正一直关注此事,执政之后,他征询意见作出判断,认为淮、扬二郡是运河阻塞的关键。皆因高邮、宝应一带地势低洼,一遇雨季便洪水泛滥,使运河溃堤、漕运受阻,于是决定在高邮、宝应增筑内堤。但是,由于地方、漕运与河道三方面扯皮,导致工程开开停停难以为继。张居正毅然决定,破格提拔黄清为淮安知府,直接担任筑堤工程指挥长。当时,不论是吏部还是户部、工部都反对这一任命,但张居正执意促成。黄清到任不到一年,便运用超常的变通能力和管理才能,使内堤工程推进过半,不到两年就全线竣工。不但解决了运河的水患,也将其漕运能力提高到六百万石。捷报到京,张居正大喜,再次提升黄清为两淮运司同知。
让一个既无进士出身,又是残疾人的人骤登高位,官场很难接受。不久,黄清即遭人暗算。一日,上司乘船前来视察,黄清上船拜谒,过跳板时,因板滑坠入运河中淹死。虽是暗害,看起来却像是一起事故。
张居正听到噩耗,十分悲愤,他指示淮、扬二州为黄清举办隆重的丧事,并再次破格“赠特祭、赠太仆卿、荫一子入胄监”。这件事,为后来的当政者颇为称道,认为这种大破常格的用人方法,既要有慧眼,更要有魄力。唯其这样不拘一格用人才,改革的大业才有人事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