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少年老成不苟言笑,这一点既赢得尊重也让人忌惮。他回到京城仍在翰林院供职。三十六岁时,由于徐阶的推荐,张居正由翰林院编修升右春坊右中允,并兼管国子监司业事。
应该说,张居正的仕宦生涯,到此才有一个明显的转折。右春坊是专门负责太子学习的教育机构,当了这里的右中允,名义上就是太子的老师了。而国子监则是国家唯一的大学,又称太学,司业是主管教育的二把手。张居正同时兼任这两个职务,便为日后的晋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世宗皇帝生过三个儿子,但到张居正担任右中允的嘉靖三十九年,他只剩下了一个儿子,余下两个皆病死。这个儿子即是后来成为隆庆皇帝的朱载垕。因为世宗不肯立太子,朱载垕当时的身份是裕王。张居正这个右中允,就是充当裕王的老师。
裕王是个宽厚的人,但一生嗜好酒色而不喜念书,他比张居正小六岁。张居正给他当老师时,已经三十岁了。这个年纪早已不是潜心读书一心治学的最佳时候,何况裕王因为没有太子的身份,名义上还不是储君,因此老是担惊受怕郁郁不乐。不过,徐阶心中明白,大明江山迟早要交到裕王的手上,早早安排张居正当他的老师,怎么讲对张居正来说都绝无半点坏处。果然,六年以后世宗驾崩裕王继位,是为穆宗。作为裕邸旧臣的张居正,一下子就进入到权力的中心。虽然,他此时的官阶只有五品,但已担任首辅的徐阶对他信任有加,特别援引他参加世宗遗诏的起草工作。穆宗一登基,张居正即被提拔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掌院事。
五个月后,张居正又升任礼部右侍郎,一个月后,又升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机务,再过两个月,又升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至此,刚满四十二岁的他,成为朝廷里最为年轻的内阁辅臣。他从六品官升任五品官用去了整整十二年,从五品官升任四品用去了五年,从四品官到二品却只用了九个月。
在隆庆一朝,张居正虽然已经是柄政大臣,但他仍是一名合格的帝师。除了继续充当穆宗经筵的讲官,同时他还担任了时为太子后来登基为万历皇帝的朱翊钧的老师。如果说穆宗的首席讲臣是高拱的话,那么,朱翊钧的首席讲臣则无疑是张居正了。
张居正与朱翊钧的关系,既是君臣,又是师生,在十几年的时间中,这两人之间演绎的爱恨情仇,可谓超乎异常,完全具备美国好莱坞大片的几大要素。但是,有一个基本点是,张居正自始至终,对朱翊钧一直充满尊重与爱怜。
隆庆二年(1568),张居正给穆宗皇帝上了一道《请册立东宫疏》,率先提出要穆宗尽早确立朱翊钧太子的身份,疏中言道:
去岁皇上登极之初,礼官即疏请册立。伏奉圣谕:以皇子年尚幼,先赐名而后册立。臣有以见皇上慎重大礼之意。但人心属望已久,大计亦宜早定。
查得我祖宗故事,宣宗以宣德三年立英宗为皇太子,时年二岁。宪宗以成化十一年立孝宗为皇太子,时年六岁。孝宗以弘治五年立武宗为皇太子,时尚未周岁也。今皇子年已六岁,比之孝庙年适相符,较之英、武两朝,则已过其期矣。伏望皇上率由祖宗之旧章,深惟社稷之长计,以今首春吉旦,敕下礼官,早正储宫之位。以定国本,以慰群情。
穆宗一共生有四个儿子,长子、次子先后夭折,存下的三子翊钧、四子翊镠,均为李贵妃所生。朱翊钧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八月十七日酉时,到张居正上疏请立太子时,他正好六岁。
张居正的建议被穆宗采纳,三月九日正式下诏册立朱翊钧为太子。
两年后,张居正又给穆宗上了一道《请皇太子出阁讲学疏》:
昨该礼部、礼科,题请东宫出阁讲学,臣等拟票,择日具仪。奉御批:“年十龄来奏。”此我皇上保爱东宫,不欲以讲读劳之也……远稽古礼,近考祖制,皆以八岁就学。盖人生八岁,则知识渐长,情窦渐开,养之以正,则日就规矩;养之不正,则日就放逸,所关至重也。故周成王在襁褓之中,即周、召、太公为之师保,为之置三少,为之选天下之端士,以卫翼之。自孩提有识,即见正事,闻正言,而成王为周之令主,良有以也。
张居正不愧是教育家出身,对太子为何要出阁读书讲了充分的道理。但穆宗仍坚持要等到朱翊钧十岁才出阁读书,他本人不爱读书,也怕读坏了太子。由于他的固执己见,以致朱翊钧两年后仓促登基时,不但是个十岁的孩子,还几乎是个文盲。那时,他刚刚出阁读书才两个月,一本《三字经》才读了几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