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1 / 1)

明代的首辅,很少有北方人担任,高拱似乎是第一个。北方人豪爽耿直的性格,既成全了他,也害了他。他遇事总是在第一时间表态,这种工作作风用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不会丧失机会。但若用于整人,也是立竿见影。

高拱领导的内阁,可谓四分五裂。一来是他独断专行,遇事不愿与人商量,真正是“一把手说了算”。所以,四位阁臣大都对他不满,只有一位张居正与他合作,但最后两人也产生了隔阂,其因是在对徐阶的儿子处理上产生分歧。高拱必欲对徐公子加重处罚,恨不能问成死罪,而张居正却暗中施加影响加以保护。有一天,高拱听信门客的谗言,跑到张居正值房质问:“听说你收了徐阶送来的三万两银子,才这么下力气帮他说话。”张居正一听脸色大变,立即起身对天发誓。尽管后来高拱知道是有人诬告,又想和张居正弥缝裂痕,但张居正内心已对高拱产生警惕。

内阁中还有一位殷士儋,此人与高拱、张居正一样,都是穆宗的裕邸旧臣。本来他早就应该入阁,但高拱忌恨殷士儋在他面前倨傲,决不肯推荐。后来,殷士儋通过宦官疏通关节,穆宗直接任命他为阁臣。高拱因此愈加恼怒,于是唆使御史赵应龙弹劾“殷士儋通过宦官进入内阁并非正道,不能参与机密”。殷士儋颇为难堪,于是上疏请求致仕,穆宗不同意。高拱的门生吏科都给事中韩楫扬言还要弹劾。有一天,韩楫进入内阁找高拱商量,恰巧被殷士儋碰到,于是当面痛骂,捎带着把高拱也痛斥一通,韩楫欲与之理论,被殷士儋掴了几个耳光,张居正上来解劝,也遭到殷士儋的斥骂。此前,阁臣赵贞吉因不满高拱的独断专行,已经上演了一场“武松打虎”,殷士儋这次再当斗士,一时间疯传京城。

内阁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是国家最高的行政机构。阁臣相当于总理和副总理。这么高级别的领导人,居然在权力中枢打起架来,这在明朝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事。这两位辅臣,最终都遭到高拱门生的围攻,各种弹劾奏章涌向穆宗,两人不得不辞职回家。

高拱的门生故旧,大多安排在各种重要岗位上,其中在言官的岗位上有十几人。这些人经常到他府上走动,唯老座主马首是瞻。其中有一位汪文辉,也深得高拱信任,但汪文辉内心中并不赞同高拱的一些做法。看到党同伐异的局面愈演愈烈,汪文辉于是给皇上写了一份《陈四事疏》,其略如下:

先帝末年所任大臣,本协恭济务,少有衅嫌。始于一二言官见庙堂议论稍殊,遂潜察低昂,窥所向而攻其所忌。致颠倒是非,荧惑圣听,伤国家大体。苟踵承前弊,交煽并构,使正人不安其位,恐宋朝元祐之祸,复见于今,是为倾陷……

言官能规切人主,纠弹大臣,至言官之短,谁为指之者?今言事论人或不当,部臣不为奏复,即愤然不平,虽同列明知其非,亦莫与辩,以为体貌当如是。夫臣子且不肯一言受过,何以责难君父哉!

……愿陛下明饬中外,消朋比之私,还淳厚之俗,天下幸甚。

穆宗收到奏疏后,指示给有关部门议论。高拱看后,知道汪文辉明里指斥言官,暗中的矛头是对准他的,不禁万分恼恨。当即就动用吏部尚书的权力,将五品的御史汪文辉降为七品的宁夏佥事,限三日内离京赴任。

高拱整人,从来都是霹雳手段。但是,谁又能料到,一年后,高拱的下场,却是比汪文辉更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