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1 / 1)

隆庆四年(1570)的十月初九,山西大同边关,已是一片肃杀。薄暮时分,忽然有二十余骑来到城门外,摇着白旗呼唤开门。此事惊动了大同巡抚方抚时,他登城询问才知,来者巴噶奈济,是蒙古王俺答的孙子。他的父亲铁台背吉是俺答的第三个儿子,死得较早,巴噶奈济由俺答夫妇抚养长大。俺答替巴噶奈济做主娶了一位酋长的女儿为妻,巴噶奈济不喜欢,自己迎娶了鄂尔多斯都司的女儿,人称三娘子。这三娘子美貌非常,老俺答一见动心,竟然从孙子怀中抢了过来成为自己的娇妻。眼见心爱的人一夜之间从老婆变成了祖母,巴噶奈济十分气愤,于是带领亲信前来归顺朝廷。

方抚时于是打开城门将巴噶奈济迎进来,并迅速告知宣大总督王崇古。这位赫赫有名的边帅立刻派五百骑兵将巴噶奈济接到宣府妥善安顿,并连夜给穆宗上疏,言道:

巴噶奈济前来归附,非拥众内附者比。宜给官爵,丰馆饩,饰舆马,以示俺答。俺答急,则令缚送板升诸叛人。不听,即胁诛巴噶奈济牵沮之。又不然,因而抚纳,如汉置属国居乌桓故事,使招其故部徙近塞。俺答老且死,鸿台吉立,则令巴噶奈济还,以众与台吉抗。我按兵助之,此安边之良策也。

这封密疏送到京城后,在相关衙门传看,一时舆论纷纷。因为明王朝成立之后,北方边患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其中最重要的骚扰就是蒙古游骑。远的不说,单说嘉靖一朝,俺答就两次越过长城要塞而进逼京师,第二次还攻入北京城内。因为与俺答的作战,朝廷每年都耗费了大量财力,仅因作战不力而被处死的大臣就有十余位。在世宗一朝,凡是向朝廷献言与俺答媾和或开放边市者,一律严惩。如今,王崇古却想借巴噶奈济与俺答款通,岂不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但是,首辅高拱与分管军事的次辅张居正却全力支持王崇古的建议,认为这是解决北方边患的最佳途径。两人一起说服穆宗,很快,巴噶奈济就得到了都指挥使的职务。

一个月以后,俺答请求封贡。

却说巴噶奈济归顺的消息传开时,俺答正率领部属在西部抢掠土蕃部,他闻讯立即引兵回师,调集人马进犯大同。王崇古早已布置停当,加强防守,俺答没有得逞。

俺答的夫人伊克哈屯思念孙子,日夜哭泣,俺答为此一筹莫展。这时,方抚时派人与他联络,告之巴噶奈济近况。俺答派使者入关探望巴噶奈济,见他孙子高宅良马生活十分舒适,并穿着三品红袍官服腰系金带会见使者。俺答喜出望外,在孙子与使者劝说下,俺答决定与中原皇帝缔结友好条约,并主动乞求封号。

到了十二月初四,俺答将明朝叛将赵全等九人全都捉拿献给朝廷。穆宗接受高拱建议,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将巴噶奈济送回。从此,与蒙古数百年的仇杀宣告停止。两族边境从红山墩到清水营开设多个贸易点,真正地化干戈为玉帛了,边民无不雀跃。

这是中国古代处理民族问题最成功的范例之一。在这次事件中,高拱、张居正、王崇古、方抚时四人功不可没。而高拱在首辅位上,因此功劳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