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1 / 1)

一直扯顺风旗弄得山呼海啸的张璁,终于尝到了罢官的滋味。当他来到通州张家湾,在此上运河船返回故乡时,写了《舟发张家湾》一诗:

离家十三载,入阁四五年。

冠裳叨一品,礼乐际三千。

遇主真明圣,为臣愧不贤。

明农何敢望,尚有旧耕田。

想到自己将要回家当田舍翁了,张璁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一路行来,不觉到了天津。忽然,有快马来到码头,一人跳下马来登上张璁的归船,传达世宗的旨意,要他即刻返棹回京。

九月一日,张璁回到京城。却说张、桂二人免职后,世宗又后悔起来。他内心中对桂萼的以权谋私已产生了厌恶,但对张璁仍有好感。两人离京后,他下旨将告状的三位给事中下法司审问,然后派人去把张璁追回来,而桂萼则听凭其去。这两人虽然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但人品确有不同。桂萼性贪,张璁却保持清廉。桂萼阴谋多,张璁所作所为虽有小人行迹,但出的招数都是阳谋,这也是他最终获得世宗独宠的缘由。

张璁八月十四日离开内阁,九月一日回来,前后相差半个月,世宗不但亲切地接见了他,还给他送了一个特大的礼包:首辅的乌纱帽。

在张璁回来之前,杨一清因屡遭张、桂同党攻击而申请退休,世宗准了他,这也是招回张璁的原因之一。

研究世宗朱厚熜与阁臣张璁的性格,有很多相似之处:世宗执拗,撞到南墙不回头;张璁倔强,睚眦必报。世宗当皇帝,如同一场白日梦;张璁当首辅,如同天上掉馅饼。这两个人弄到一处,是另一类的风云际会,犹如大战风车的唐·吉诃德有了一个忠心耿耿的仆人桑丘。但是,两人除了惺惺相惜,有时也争得面红耳赤。世宗一急了,就以罢官来威胁;张璁不高兴了,就以辞职来要挟。从嘉靖八年到十四年这六年时间内,张璁三次被免职,最短一个月,最长达到一年。在三起三落中,张璁我行我素。满朝文武在看惯了张璁可恨的一面后,也看到了他可爱的一面。

嘉靖十二年(1533)发生的张延龄案件,让人们看到了另一个张璁。

张延龄是死去的孝宗皇帝的大舅子。他的妹妹是孝宗的皇后,她的儿子武宗死后,被封为昭圣皇太后。世宗登基后,通过大礼案让自己的生母成为兴献皇太后。但是,昭圣皇太后对这位王妃出身的皇太后并未表示尊重,世宗因此怀恨在心。后来,有人告发被封为建昌侯的张延龄敲诈钱财,并逼死人命。世宗想借此报复,决定以谋逆罪名将张延龄处死,并借此机会诛灭张氏家族。昭圣皇太后听说后,便去找世宗求情,世宗拒不见她。

张璁看过所有审判的案宗后,求见世宗说:“张延龄是个守财奴而已,怎么可能谋反呢?如果以谋逆治他的罪,岂不伤了昭圣皇太后的心?”明世宗回答说:“天下是太祖高皇帝的天下,孝宗皇帝也要遵守高皇帝制定的法规。爱卿担心伤伯母的心,就不怕伤高皇帝的心吗?”张璁回奏说:“陛下继承皇位后,采用臣的建议称昭圣皇太后为伯母皇太后,您今天这样做,岂不是让你的伯母皇太后得不到善终吗?如果张延龄叛逆罪成立,必须诛灭全族,那么,昭圣皇太后也在被杀之列,陛下将如何处理呢?”

由于张璁的坚持,张延龄终究没有被定成叛逆罪,一场皇室内的巨祸由于他的斡旋而消释。

前面已经讲过,张璁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清廉。用现在的话说,路线上的错误,他天天都犯,而品行上的错误,却终生不犯。他入阁之初,便针对吏治腐败问题给世宗上了一道疏,名为《禁革贪风》:

臣闻治之道,莫先于爱民,愿治之君,必严于赃禁。昔唐陆贽之告德宗曰:“民者,邦之本也;财者,民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近来中外交结,贪墨成风。夫贪以藏奸,奸以兆祸……

在这篇奏疏中,张璁列举了许多官员贪墨的例子与手段,希望世宗痛下决心加以肃清。

由于痛恨贪官鱼肉百姓,张璁任首辅期间促成两件大事:一是清理皇室勋戚的庄田;二是将派往各地当镇守大臣的太监尽数召回。这两样都是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