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去后,大礼案的争执还在继续。不过,现在领导群臣与世宗抗争的,不再是杨廷和,而是他的儿子杨慎。
杨廷和刚刚离开京城,世宗皇帝召来礼部官员说:“请你们选择日期,为朕的本生父母加封尊号,举行祭祀,并告知上天,颁发诏书,布告天下。”见礼官惊愕,又特别补充一句:“在奉先殿旁另建一室,恭敬地祭祀朕的生父献皇帝。”
内阁与礼部仍然抵制。但文官集团的分裂已经出现,一些官员眼看世宗的坚决态度,便见风使舵附和。这样的官员并不多,以刚刚考中的进士桂萼与张璁为代表,他们连上数疏,陈说皇上应称孝宗为皇伯,而尊敬自己的生父为皇考。世宗颇为高兴,立即提拔二人为翰林学士,同时提拔的还有另外六位,摆在第一名的,是杨廷和的儿子杨慎。世宗这样做,既为了安抚百官,又为了桂萼、张璁能够顺利过关,可谓一箭双雕。
杨慎是杨廷和的大儿子,正德六年考中状元。为官做人,大有乃父之风。父亲离朝,尚在翰林院编修位上的他坚持父亲在大礼案中的观点,拒不妥协。这时,见世宗将他与桂萼和张璁同列升官,他并不感到荣耀,而是感到羞辱。他立即联络翰林院同列三十人给世宗上书一封:
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亦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归。
看到这封奏疏,世宗的震怒可想而知。
关于杨慎的悲剧,我在《皇帝与状元》一文中已作了详细的阐述,这里不再赘言。
在杨廷和离开京城半年之后,他的爱子杨慎也被削职为民,被发配到云南保山蛮瘴之地永久地戍边。
因为杨廷和的力荐,世宗朱厚熜顺利当上皇帝,但因为大礼案,世宗又对杨廷和父子恨之入骨。有一位叫王邦奇的御史看到这一点,便上疏诬告杨廷和及其担任兵部主事的次子杨惇、任翰林院修撰的女婿金承勋、同乡侍读叶桂章等曾经收受兵部尚书彭泽之弟彭冲的贿赂,使之为彭泽说话。世宗收到诬告信后,也不作任何调查,就下旨将杨惇、金承勋、叶桂章等逮捕下狱,三番五次严刑拷打,最终查无实据,将三人全都削职为民。到嘉靖七年(1528),世宗惦记着杨廷和利用濮王的典故阻挠他为生父上皇帝尊号,于是,趁《明伦大典》修成时惩罚杨廷和用典的过实,下旨将其削职为民,撤销一切待遇。这一年的六月,七十一岁的杨廷和,在故乡含恨病死。
明朝的首辅不好当。碰到两个皇帝,一个**奢至极,一个专横至极,杨廷和这位两朝首辅更加难当了。纵览杨廷和的一生,他的悲剧不是他个人的品质或者是谋虑的失误而造成的。他的悲剧,是明朝中期政治迅速恶化的结果。写到这里,禁不住诌出四句:
曲亦悲来直亦悲,艰难从不上丹墀。
屡经忧患身心老,一触龙颜宰相危。
2009年7月4日下午写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