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1 / 1)

关于世宗生父兴献王的尊号和主祀问题,成为世宗登基初年朝廷的最大事件,后世称这件事为“大礼案”。大礼案双方的主角,便是皇帝朱厚熜与首辅杨廷和。

以今天的观点看,给什么人上什么尊号只是一种文字游戏,于国计民生并无实际的影响。但在明朝就不一样,在忠孝立国的大政方针之下,一个尊号,一个祭祀的规格,一个封赠,往往让人从中看到僭越甚至悖逆的迹象,轻者混淆视听,重者动摇国本。在明代,不要说祭祀皇帝,就是祭祀孔子,也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连从祀孔子的人,诸如孟子、朱熹、二程等人,都由皇帝亲自圈定。

明代的首辅,很少从封疆大吏中选拔,几乎所有的首辅,都有主政礼部、吏部的经历。这乃是因为,首辅之职,既要知人、识人、用人,更要懂得典章制度、历朝礼仪。所以说,没有主政过吏、礼二部,便不具备担当首辅的知识结构。

杨廷和作为明朝制度的维护者,当然不能容忍世宗皇帝的有悖于朝廷大礼的私情。所以,他坚决抵制给兴献王上“皇考”的尊号。而且,让朱厚熜入京继位之前,杨廷和与他谈话,让他入继给孝宗,他也是同意了的。但是,登位之后,世宗迅速变卦。这一点,杨廷和不能接受,甚至非常气愤。经过二十余年的积累与三十七天的摄政,杨廷和真正地成为天下文官之首,朝廷部院大臣,几乎清一色都是他的拥趸。这一点,世宗皇帝看得很清楚。但是,由于自己新来乍到,还没有培植起自己的力量,他只能就大礼的问题,耐下心来与杨廷和沟通。

毛澄的奏章,一次次被世宗发还重议,双方陷入僵局。就在世宗执意将生母蒋氏从正阳中门迎进皇宫之中,一直没有公开表态的杨廷和,终于按捺不住,率领内阁蒋冕、毛纪两位大臣,给世宗皇帝上奏疏:

三代以前,圣莫如舜,未闻追崇生父瞽瞍;三代之后,贤莫如汉光武,亦未闻追崇生父南顿君;惟陛下取法二君。

当过两朝帝师的杨廷和,博闻强记,学富五车。如今又拣出舜与汉光武帝两个例子要世宗效法,奏疏虽短,但字字都是惊雷!

看到这道奏疏,世宗像被踹了一个窝心脚,但他也不是逆来顺受的善主。那一天,他端坐文华殿,召来杨廷和、梁储、毛纪三位阁臣,杀气腾腾地说:“凡是对《大义礼》持不同意见的,就是奸邪之徒,其罪当斩!”三人无语。

过了几天,世宗传谕内阁:“兴献帝、兴献后都加‘皇’字。”杨廷和拒不执行,他封还世宗的手敕,并上书恳请辞职。

世宗接见杨廷和并挽留,他不停地给杨廷和加秩晋爵以示羁縻,企图让杨廷和改变主意。杨廷和概不接受,而兴献王尊称为“皇考”之事,亦毫无进展。

嘉靖三年(1524)正月,世宗同意了杨廷和的退休请求,身心俱疲的杨廷和,回到了故乡新都。

他离开北京之时,也就是他的悲剧开始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