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1 / 1)

客观地说,明朝的帝王师中,杨廷和还是比较有主见的一位。他出生于天顺三年(1459)。这一年,明王朝相对风平浪静。因土木堡之变当了蒙古王也先俘虏的英宗朱祁镇,已经复辟三年。他在这一年冬天,抓捕了奸臣石亨。在他复辟重登帝位这件事上,石亨功不可没。但此人结党营私,贪墨成性。在时任首辅李贤的赞画下,英宗终于下定决心除掉这只蠢虫。

杨廷和出生于四川省新都县一个书香世家,从小聪敏过人。他十二岁就考中秀才,是名副其实的神童。十九岁时,他与父亲杨成一起赴京参加全国的会试,这一年是成化十四年。结果是父亲落榜,他却高中,并被选拔为庶吉士。翌年回乡结婚,度完蜜月,又回到京城,被授职为翰林院检讨。《明史》中评价他“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这几点,恰恰是一个政治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杨廷和在明宪宗一朝当了九年的官。成化二十三年,宪宗驾崩,皇太子朱祐樘继位,是为孝宗,改年号为弘治。杨廷和被宪宗安排为太子的讲师。太子登基后,依例重用身边的旧臣。所以,在弘治二年,因参与修撰《宪宗实录》而提拔为侍读,依旧是皇上的讲师,接着又升任为左春坊左中允。这是管理太子学习的机构,左中允是一把手。其时,太子朱厚照尚未出生,给这么一个官职,表示孝宗对杨廷和的信任。第二年,孝宗又拜杨廷和为左春坊大学士,充当日讲官。这一年,杨廷和三十一岁。风度翩翩的他,跟着刘健、徐溥、邱浚、李东阳等一帮老资格的帝师,成为孝宗的股肱。

在孝宗当政的十八年中,杨廷和一直充任皇帝与太子的讲师,其时间之长,非一般帝师可比。我想,他在这个位置上久任,一来是因为朝中老臣较多,论资排辈还轮不到他入阁。二来也是因为他学问充实,口才又好,孝宗与太子都舍不得他。

1505年,十五岁的朱厚照继位成为武宗皇帝后,杨廷和开始了他崭新的政治生涯。

武宗登基后,内阁首辅是刘健,谢迁、李东阳为次辅。杨廷和仍旧是詹事府詹事兼翰林学士,充当武宗经筵的讲官。

每逢武宗出经筵听讲,杨廷和便利用这个机会,在讲孔孟之学的同时,夹杂着讲一些治乱兴亡的道理,规劝年少的武宗多亲近君子,疏远小人。应该说,讲这些话,是一个帝师的责任。但武宗觉得杨廷和的话不中听。一次听完讲后,他对刘瑾说:“讲课就讲课,怎么夹枪夹棒讲那么多闲话?”刘瑾认为杨廷和不与他配合,于是趁机说:“干脆把杨廷和调到南京去。”武宗听了没有作声。

不几天,刘瑾假传圣旨,调杨廷和为南京吏部左侍郎,比之四品的詹事府詹事,吏部左侍郎不但官阶升了一级,而且由讲官改任方面大臣,表面上是升迁,实际上是明升暗降。刘瑾的目的是将杨廷和逐出京城。

杨廷和离京的日期是正德二年(1507)的三月十六日。七月份,武宗又升任他为南京户部尚书。到了十月十六日,就在杨廷和离京整整七个月之际,他又收到了第三道圣旨,武宗调他回北京担任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军机要务。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不要说别人,就是杨廷和自己也被弄得一头雾水。原来,将他外调南京,武宗并不知道。刘瑾一手遮天,他之所以还给杨廷和升官,大概是看出武宗对杨廷和还有眷念之情。果然,有一次出经筵,武宗没有看到杨廷和,便问刘瑾:“杨学士在哪儿?”刘瑾回答说:“杨廷和现任南京户部尚书。”武宗说:“谁将他调到南京的?当户部尚书,也应该在北京当啊。让他回来,除了当户部尚书,还让他入阁参与机务。”

就这样,杨廷和回到了北京,南京的七个月,是杨廷和从政生涯中唯独的一次外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