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内阁大臣终究没有斗过武宗。当武宗决定由宣府前往大同时,首辅杨廷和打破沉默,给路上的武宗写了一封奏章:
圣驾出巡,今已一月,内外人心,慄慄危惧。又有讹言传播威武大将军名号,及巡幸山陕、河南、山东、南北直隶之说。愚民无知,转相告语,甚至扶老携幼,逃避山谷。此风一传,关系甚大。自古人君乘舆远幸,皆因不容己之势,乃有不得已之行。今陛下当无事之时,为有事之举,虽有内外左右忠良之臣,谏亦不闻,言亦不入。不知圣明之见,何以出此?方今邦畿远近,盗贼公行,各处灾异,奏报不绝,天变于上,人怨于下,窃恐朝廷之忧,不在边方而在腹里也。
这篇奏疏指斥武宗不理朝政外出巡幸的种种不端,无异于掴了武宗几个耳光,但武宗依然不予答复。相反,他还在大同发出敕书,自封为镇国公,每年支取禄米五千石,命吏部按照敕书执行。
敕书到京,杨廷和在休假,他授意当值的阁臣梁储与毛纪以特快专递方式向远在大同的武宗呈上抗疏:
陛下谬自贬损,即封国公,则将授以诰券,追封三代,祖宗在天之灵,亦肯如陛下贬损否?况铁券必有免死之文,陛下寿福无疆,何甘自菲薄,蒙此不详之词?臣等决不敢阿意苟从,取他日僇身亡家之祸也。
当时,朝廷官员中附和梁储、毛纪的观点极力劝谏的不在少数,但武宗抱定不予理睬的主张,概不搭理。
就在大臣眼巴巴盼望武宗返回京城时,这位荒**的皇帝已经到达大同口外的偏头关。他的那帮近侍到处抢夺良家女子供其**乐,有时多达数十车,每天都有被抢来的女子死在运送的途中。
当这些消息传到京城,杨廷和等一帮大臣忧心如焚。杨廷和决定亲赴大同,向皇上面呈利害,劝他回京。但是,当他走到居庸关前,却见关门紧闭。杨廷和命令守关将校打开城门让他过去,谁知把守关口的竟换成了武宗皇帝的亲信太监谷大用。武宗早已料到大臣会闯关前往大同找他,预先作了安排。任杨廷和如何怒骂,谷大用就是不开门,甚至还威胁道:“我有皇上亲赐的尚方宝剑在手,谁想闯关,不管是谁,格杀勿论。”杨廷和见状,只好打马回京。
如果说明代有什么最难堪的差事,则莫过于在武宗手下当首辅。很不幸的杨廷和,却是无法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