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1 / 1)

李东阳的为官之道,如果仅从道德观念出发,的确有可指责之处。如果以气节为尚,他就不能留在首辅位上与恶人为伍。但是,正是因为他与狼共舞,许多道德至上的君子才得到了保护。换句话说,正因为他下了地狱,才让一些君子上到了天堂。官场非常复杂,仅有操守气节,在某种特定时期,是做不成事的。但是,一帮奉道德为圭臬的清流却借此攻击李东阳。有一天,李东阳的门前,也出现了一张白头帖,帖上是四句诗:

清高名位斗南齐,

伴食中书日已西。

回首湘江春水绿,

子规啼罢鹧鸪啼。

很明显,这匿名诗讥刺李东阳贪恋禄位,不能像刘健、谢迁那样拍案而起,挂冠而去。鹧鸪啼“行不得也,哥哥”,实际上的意思是“哥哥,你快走吧”。据说,李东阳看到这首诗后,脸色沮丧,却照旧吩咐起轿,前往内阁上班。而这首诗也不胫而走,数日里传遍两京。

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对李东阳刺激更大。

一个叫罗玘的侍郎,是李东阳的门生。所谓门生,即李东阳担任会试主考官时录取的进士。在明代,座主与门生的关系,是各种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门生视座主为再生父母,终身恭敬。可是,罗玘觉得李东阳骨头太软,要他辞官保持名节。李东阳不置可否。罗玘恼怒之下,竟写了一封公开信给李东阳,声明从此断绝师生关系,自请削籍。李东阳看到这封信后,俯首长叹不已。

试想一下,当上首辅的李东阳,处境何其艰难。一方面,他要与刘瑾、焦芳等一帮恶人为伍,既不能同流合污,又要操劳国事,弥缝艰难;另一方面,他还要忍受来自同类的误解和伤害,既不能辩解更不可报复。事实上,来自同类的伤害让他更为伤心。

正德五年(1510)八月,在三边总督杨一清与太监张永的联手下,刘瑾被武宗下令逮捕并最终诛除。据说刘瑾被凌迟处斩时,怨恨刘瑾的人家,都争先恐后地上前购买刘瑾的肉,不等肉煮熟,便都吃了下去,以此发泄压抑太久的愤怒。

刘瑾虽死,但朝政仍在宦官的掌握之中。八虎中的张永、马永成等,依然深受武宗信任。内阁仍是影子内阁,辅臣缩手缩脚,不敢有所作为。

李东阳备尝心力交瘁的滋味,加之已六十四岁高龄,真正地萌生了退意。从正德五年十一月十八日向武宗呈上《奏为陈请乞恩,恳求修致事》这篇奏疏开始,到正德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呈上《奏为老病乞休事》为止,短短两年间,给武宗皇帝一共写了十二篇退休报告。平均两个月写一篇,可见求去心切。武宗开头是一味地挽留,后来看到李东阳确实老病力不从心,遂于正德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下旨准予离职,并按照以往的惯例,赏赐敕书,给予廪食、仆隶,并恩准留居北京。这一年,李东阳六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