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1 / 1)

刘健、谢迁的退休,表明文官集团争夺皇帝控制权的失败。这不仅仅是两个正直大臣的离职问题,它实际上是明代政治的一个分水岭。此前,宦官虽屡有作恶,但还不至于影响国家的政治。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宦官之首,俗有“内相”之称。但是,这“内相”在政坛上的影响力,也不能和“外相”即首辅相比。作为文官之首的内阁首辅,自杨士奇开始,就已经是国家权力中枢的实际操纵者。

现在,这一切都颠倒了过来。刘瑾成为“内相”后,由于有武宗的信任和支持,他成了国家权力的实际控制者,而内阁却沦为权力的附庸。李东阳身为首辅,却无法行使首辅的权力。每天,他被迫“与狼共舞”,特别是心术不端且卖身投靠的吏部尚书焦芳入阁之后,李东阳更是如芒刺在背。但是,他仍在利用有限的权力,保全善类。

却说刘瑾入主司礼监之后,一个月内,几乎天天都有圣旨传出。其中绝大部分是他擅自做主,矫诏发出。盖因刘瑾想大权独揽,便每天组织各种杂耍游戏让武宗参与,每每玩到兴头上,刘瑾便拿出各衙门上奏文书请武宗阅读处理。武宗往往不耐烦地说:“我用你是做什么的,一件事一件事都来麻烦我。讨厌!”刘瑾要的就是这句话,从此他独断专行,对国事妄自裁断。真正当皇帝的不是武宗,而是倒行逆施的刘瑾了。

正德二年(1507)的闰二月初六,也就是刘健、谢迁等去职三个多月后,刘瑾撺掇武宗在太和殿外杖打给事中艾洪、吕翀以及南京给事中戴铣、御史薄彦徽等二十一名官员。这些官员都曾上章奏请挽留刘健、谢迁而遭到刘瑾忌恨,故全部逮捕治罪。廷杖后,二十一人全部被贬为庶民。戴铣受杖刑创伤很重,抬出宫殿就已死去。他的好友时在南京任职的王阳明上疏为其辩冤,也被刘瑾下令捉到北京来廷杖,尔后谪戍贵州都匀卫。王阳明戍边三年,埋头读书,成为有明一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此是后话。

当第一批受廷杖的官员全部戍边后,刘瑾于三月二十八日假借武宗名义,发布了一个《奸党录》,以刘健、谢廷、韩文三人为首,共五十三人,张榜公之于朝堂。散朝之后,刘瑾又下令所有早朝官员都跪在金水桥南面,让鸿胪寺再次宣读《奸党录》,以此警戒群臣。

刘瑾特别忌恨给皇上进谏为“奸党”辩诬的官员,谁敢进谏,一律廷杖戍边。一些官员都冤死在杖刑中。此情之下,李东阳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就在这时候,一件更为惨烈的事情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