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年(1435)的正月初三,三十八岁的明宣宗在乾清宫驾崩。明代的皇帝活过六十岁的,不超过五人。英年早逝却是普遍现象。我想,这除了家族的遗传之外,恐怕与他们的纵欲无度有关。宣宗是一个好皇帝,但三十岁才有一个儿子,这恐怕是因为他少年过度的**导致生育能力降低。
正月初十,时年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皇帝位。诏令将明年改为正统元年,是为英宗。这是明代的第一个儿童皇帝。
四月二十二日,已经历仕四朝的内阁大学士杨士奇上言太皇太后:
去年十月,奉先皇帝谕:“明年春暖,东宫出学讲读,宜慎选贤良端谨之士以为辅导。”今遗言犹在耳。皇上冲龄,此为第一重事。伏惟山陵毕日,早开经筵以进圣学。
因英宗年幼,宣宗死前安排自己的母亲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老太太收到这封上书,传谕同意。已是七十多岁的杨士奇,又开始担负教育九岁小皇帝的责任。
但是,随着小皇帝的登基与杨士奇的衰老,政治修明的局面开始有了改变。这种改变,取决于一个叫王振的宦官。
王振是英宗的贴身内侍,成天逗得英宗开心,因此英宗对他产生心理依附。王振也借英宗之势,在大内横行霸道,甚至对外廷大臣也常常颐指气使,大臣屡感不堪。这些消息逐渐传到太皇太后的耳朵里。
太皇太后即仁宗皇帝的皇后,宣宗的母亲,姓张,河南永城人。她深明大义,明英宗即位之初,她将政事都交给内阁三杨处理,而让英宗一心学习。她听说王振干涉政事,决定严惩。
一天,太皇太后坐在便殿,召英国公张辅,内阁杨士奇、杨荣、杨溥,尚书胡濙五人进殿。但见太皇太后左右的女官,都佩刀带剑,表情严肃。英宗小皇帝站在太皇太后的身边,五位大臣面朝太皇太后站在须弥座下。太皇太后与五位大臣依次叙话。问到杨溥时,太皇太后叹息着说:“仁宗在世时,总是称赞爱卿的忠忱,没想到在他去世十几年后,我们还能相见。”太皇太后的话,勾起杨溥的心酸往事。因为小人进谗,杨溥被朱棣打入诏狱十几年,直到仁宗登基后才被释放并重新重用。想到这里,杨溥泪流满面,太皇太后也放了悲声。
拭过泪后,太皇太后对站在身边的孙儿——英宗皇帝说:“这五位大臣,都是你爷爷、父亲两代皇帝深为信任的,现在我召他们来,是把他们送给你。朝廷的大事,必须和他们五人商量,凡是他们不同意的,不可一意孤行。”英宗皇帝点头,表示知道了。
这时,太皇太后将太监王振叫进来。王振一见架势不对,赶紧匍匐在地。太皇太后脸色骤变,指斥王振:“你侍候皇帝起居,很不规矩,现在该赐你死。”话音一落,一女官出列,将刀刃架在王振脖子上。英宗见状,连忙跪下求情,五大臣也跪下。太皇太后犹豫片刻,说:“皇帝年幼,岂容这等人祸害国家。我答应皇帝和五大臣的请求,留你王振一命,以后绝不许你干预国事!”
应该说,太皇太后杀死王振的决策是正确的。刀下留人后,王振收敛了一些日子,但不久,太皇太后去世,王振便变本加厉地干涉朝政。而年事已高的杨士奇,因为精力不济反应迟钝,也没有能力加以制约。
关于王振干政的种种劣迹,不在本文叙述。但可以断定,他是明朝第一个大肆干政的宦官。正是因为他,才有了土木堡之变。当了十四年皇帝的英宗,被他怂恿出征西北,结果在土木堡当了鞑靼部落首领也先的俘虏。
此时,杨士奇已死了五年。
杨士奇于正统九年(1444)的三月十四日死在任上,享年八十岁。他是明朝第一个善始善终的帝王师。尽管土木堡之变后,有人认为这是杨士奇当年当老好人不肯严惩王振的结果,但英宗对这位四朝老臣还是给予极大的哀荣,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