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1 / 1)

明朝帝王师 熊召政 1110 字 9天前

洪熙元年的五月初二,南京发生地震。仁宗得知消息后,认为这是上天示警,处理政务愈加谨慎。但不幸的是,到了十一日这一天的早上,仁宗感到身体不适,他立即下旨,将蹇义、杨士奇、黄淮、杨荣四人召到思善门,命杨士奇当众写下敕书,驰传留守南京的太子朱瞻基赶回北京。

第二天,仁宗皇帝在钦安殿驾崩,享年四十八岁。一个月后,太子朱瞻基继位,改明年为宣德元年,是为宣宗。

宣德元年的八月初一,汉王朱高煦反叛。

朱高煦与朱高炽争夺储君的位子失败后,被朱棣安排到乐安就藩,但他夺位之心从未消除。尽管仁宗继位后,对他的赏赐高于所有的王府,他仍不甘心。仁宗死后,汉王认为时机到来,就派遣亲信枚青秘密来到北京,联络英国公张辅作为内应。但张辅将枚青捉拿并奏闻宣宗。

此时,朱高煦已经组织好自己的造反班底,委任了一批太师、尚书、都督、侍郎等官职,并在卫所散发弓刀旗帜,将相邻郡县的牲畜马匹尽数夺取,建立五军、四哨。

宣宗知道这个消息后,不忍心讨伐自己的亲叔父。于是,写了一封信派宦官侯泰送到乐安。朱高煦看到信后,对侯泰说:“靖难之时,如果不是我拼死出力,父皇怎能夺取江山?后来,父皇听信谗言,削减我的护卫,将我迁到乐安。仁宗软弱无能,用金帛财宝来引诱我。当今的君主,我那个侄儿动不动以祖先的制度约束我,我怎能在此郁郁久住?”

侯泰回京,不敢将汉王的话告诉宣宗。而朝中大臣,不少人开始作壁上观。眼看三十二年前朱棣与建文帝叔侄之间争夺皇位的故事又要重演,京师内外人心惶惶。

但宣宗不是建文帝,他还在孩童时,就随祖父朱棣北征,有过军事上的历练。而且他接位时已经二十七岁,心理素质已经很坚强。在这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候,他听从大学士杨荣的建议,亲自率师讨伐。九月十九日,王师抵达山东乐安。仅两天,汉王朱高煦便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宣布投降。

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如此之快地平息,这得益于宣宗听信了杨荣的建议。皇帝亲自出征,既可鼓舞士气,又能震慑叛将。设若只派将帅出征,则汉王之威无法遏制。

但是,七天之后,即九月二十九日发生的一件事,又因杨士奇的清醒判断,宣宗再次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是时,宣宗班师凯旋而归,在河北献县的单桥驻扎。大学士陈山从北京赶来迎接,对宣宗献计说:“赵王与朱高煦共谋叛逆为时已久,陛下平叛汉王,一战告捷。此时不宜班师回京,应乘胜出击,移师彰德将赵王擒拿,以免后患再次发生。”

宣宗听罢心有所动。杨荣支持陈山的意见,但杨士奇坚决反对。他说:“对皇上进言,要事当有据,岂可妄言,天地鬼神可欺乎?”杨荣性子急,忍不住朝杨士奇吼了起来:“你想阻挠朝廷的大计吗?已经抓获的叛逆奸党都说赵王确实参与了阴谋,怎么没有根据?”杨士奇不急不恼,从容解释:“太宗皇帝有三个儿子,当今皇上只有两个叔父。有罪的人不可饶恕,无罪的人应当优待。如果怀疑赵王谋反,就防范他,使他不敢妄为。如果仅凭怀疑就遽然用兵,这不是伤害皇祖的怜子之情吗?”

在场大臣分为两派。同意杨士奇的人,只有杨溥。宣宗经过深思,终于同意杨士奇的意见,还是班师回京。

兹后,在审理汉王朱高煦的谋反案时,宣宗下旨不要追究赵王朱高燧,并再次征求杨士奇的意见,将大臣揭露赵王参与谋反的奏章封好送到彰德给赵王看。赵王由是产生敬惧,并自动申请削减护卫,拥戴宣宗。一场家族间的夺权纷争终于平安落幕。

不难看出,杨士奇与三朝皇帝打交道,始终坚持“和为贵”的治国策略。他总是与人为善,并且冷静地观察局势,对于各种矛盾的出现,他力图消减而不是激化。因此,三代帝王都对他倚重和信任。

宣德六年六月末的一天,漏下十二刻时分,乐于微服出行的宣宗带着四名侍卫骑马来到杨士奇的宅邸。杨士奇仓皇迎接,叩头说:“陛下身系宗庙社稷,怎么不自己保重?”宣宗笑了笑说:“朕想和爱卿说几句话,所以来了。”见杨士奇仍蹙紧眉头,便问:“微服出行有什么不妥吗?”杨士奇回答:“陛下尊居九重,对大内外的幽暗岂可尽知。万一冤夫怨卒,伺机寻仇,岂不酿成大祸?陛下不可不虑。”

这件事过去半个多月,刑部在北京城内捕获了专门在夜间抢劫行人的大盗。宣宗知道后对杨士奇说:“那晚爱卿的态度让朕心里不痛快。现在才知道爱卿是真正地爱护朕。”

皇帝到大臣家,对于大臣来讲,应是值得炫耀的殊荣。但杨士奇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获得恩宠,而是皇上的安危。这既证明杨士奇深谙臣道,又说明他为人本分。

宣宗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此前,高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建文帝在位四年,成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仁宗朱高炽在位一年。在这五十八年间,无论是改朝换代带来的阵痛,还是为巩固政权而产生的官场剧祸以及皇室内斗,均使朝廷冤案不断,精力耗散,老百姓得不到真正的休养生息。宣宗继位后,特别是成功平息汉王叛乱之后,朝野之间绵延几十年的争斗才宣告平息,国家的元气日渐恢复,老百姓也才初步尝到了太平日子的滋味。

因此可以说,宣宗一朝,是明朝由开创转向建设的重要转折点。杨士奇作为承前启后的股肱大臣,既是帝王师,又是内阁首辅,实乃是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

宣宗继位时,朝廷各个重要的岗位上,几乎都是德才兼备的精英。像蹇义、夏元吉、金幼孜、杨荣、杨溥等,他们共同撑起了宣宗时代的一片蓝天。这真是一个让人景仰的时代。虽然,在宣宗末期,朝廷老臣,仅余下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但史书中一直称赞的“三杨”之治,也是后代君臣合力、上下同心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