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1 / 1)

政治家分多种:有的政治家理论颇有建树,实干也卓见成效;有的政治家不喜欢坐而论道,却埋头苦干;有的政治家勤于造势,喜欢先声夺人;有的政治家善于冒险,开时代风气之先;有的政治家言行不一,却政绩斐然。杨士奇的性格表面上像是棉花包,内心中却有钢铁长城。这种人若碰到强硬的君主,其忍让与妥协的一面便凸现出来。碰上仁慈的明君,其智慧与清醒的一面就会发生作用。

杨士奇入仕较晚,碰到朱棣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在社会底层苦苦熬煎了半辈子,骤然显贵,便不会得意忘形。因为,过去的苦难历历在目,使他谨慎。这一点,他不似少年得志的解缙,恃才傲物,终以悲剧收场。杨士奇之所以获得朱棣的信任,不在于才干,而在于性格。当时的朝廷大臣中,比杨士奇才干高的人多的是,但像杨士奇这样老老实实的人却太少。

但是,读明史中杨士奇的列传,便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在朱棣当政时,杨士奇每次受到召见,都不是建言献策,而是替太子和自己辩解。到了仁宗当政,他每次召见,大都讨论国事,明辨是非,以促进政局的健康发展。

坚持与变通,会塑造政治家的双重人格,而敬畏与感恩,又会让政治家变得缜密与圆融。朱棣与朱高炽父子两位皇帝虽然性格与才略天壤之别,但杨士奇对他们同样感激涕零。

仁宗驾崩后,亦埋葬于万寿山,是为献陵。与父皇朱棣的长陵相去不远。宣德五年,杨士奇陪太皇太后与宣宗皇帝上万寿山谒陵,曾写了两首律诗:

忆昔六龙升御日,最先呈诏上銮坡。

论思虚薄年华远,霄汉飞腾宠命多。

空有赤心常捧日,不禁清泪欲成河。

文孙继统今明圣,供奉无能奈老何!

(《谒长陵》)

海宇洪熙戴至尊,愚臣殿陛最蒙恩。

常依黼扆承清问,每荷纶音奖直言。

万古兹山藏玉剑,九霄何路从金根。

余生莫罄涓埃报,血泪横膺不忍论。

(《谒献陵》)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看到一位柄国老臣的敬慎之心。在永乐一朝,杨士奇仅仅只是一个合格的帝王师;而在洪熙朝,他迅速变成一个老练持重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