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棣当政的二十二年,杨士奇虽然深受信任,但常常还受到敲打。譬如说,朱棣在去世前一年,听信旁人谗言,认为杨士奇辅导太子出了差错,将他打入锦衣卫大牢,不到半个月又下旨释放。朱棣两次让杨士奇到牢中小坐,皆有惊无险。这样反倒增添了杨士奇的戒慎之心。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西北榆木川军中病逝,享年六十五岁。他死前让英国公张辅赴京传达遗诏,让太子朱高炽继位。朱高炽于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登皇帝位,是为仁宗。仁宗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可惜在位时间太短。他死于第二年(即洪熙元年)的五月十二日。只当了九个月的皇帝,享年四十八岁。
在仁宗执政的短短九个月内,他颁发了一系列诏令。对祖父朱元璋、父亲朱棣两位皇帝制造的冤案,都有所纠正;对老百姓的治理,更是大行宽政。因此,朝野上下都对这位新皇帝大加赞赏,认为是真正的太平天子。
他登基后不几天,就下旨恢复被建文帝裁掉的公孤制度。始于汉代的公、孤,是朝廷的最高爵赏。各有三,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三孤为少师、少傅、少保。这六种职务并非专设,而是由尚书、辅臣中德高望重的人兼任。建文帝认为赏爵太滥是朝廷弊政,故革除。永乐一朝亦未恢复。仁宗皇帝恢复公、孤制度,乃是为了报答一直效命的几位股肱大臣。第一批赏封公、孤的有四位大臣。他们是:蹇义为少傅,杨士奇为少保,杨荣为太子少傅,金幼孜为太子少保。
这四位大臣中,蹇义、杨士奇是仁宗身边的老臣,而杨荣、金幼孜则是他的父亲永乐皇帝的心膂。为了显示公正,一边提拔两个。这四人中,最受仁宗信任的,应数杨士奇。
在仁宗执政的九个月里,杨士奇提了不少好的建议。这里记载四条。
第一条:杨士奇担任礼部侍郎、华盖殿大学士、少保三个职务不久,有一天忽然申请求见。时仁宗正在乾清宫外的便殿接见蹇义、夏元吉两位大臣。他吩咐让杨士奇进来,并笑着对在座的两位大臣说:“新任的华盖殿大学士来了,必有谠言,你们一起听听。”杨士奇一进来,果然一番诤谏。原来三天前,仁宗下诏减岁供,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但大内惜薪司今日传旨,依旧照去年计划,征山东、河南枣八十万斤。杨士奇看到这道旨后,认为与前旨不符,更与仁宗减轻农民负担的初衷有悖。于是特意入宫,请求仁宗更改旨令。仁宗听罢,立刻降旨减半征收。
第二条:仁宗因蹇义与杨士奇辅导有功,决定给他们二人增加俸禄。杨士奇知道后,连忙建议:“汉文帝刘恒即位后,首先增加了自己老师宋昌的俸禄,这件事受到史家的贬斥。请您先给扈从先皇出征的大臣增加。”仁宗听从建议,先给杨荣、金幼孜增加了俸禄。
第三条:御史舒仲成在仁宗尚为太子监国时,曾向朱棣告过刁状,意在帮汉王说话。仁宗对此一直耿耿于怀,登基后,欲找个岔子对舒仲成治罪。杨士奇知道后立即制止,劝谏说:“陛下即位时,曾向全国下达诏书,明言此前一切忤旨者都不追究,尽行宽宥。如今却要处罚舒仲成,这与诏书的精神不符。这样一来,很多人都会感到恐惧,对政局的开展不利。陛下应该学习汉景帝对卫绾的态度,卫绾反对他,他却不计前嫌给卫绾升官,这才是从谏如流的仁政。”仁宗听罢,点头称许。
第四条:由于仁宗推行一系列勤政爱民的善政,短短几个月,国家便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于是,有一位大臣上疏,称太平盛世已到来。仁宗很喜欢这个说法,把这封奏疏拿出来让大臣们讨论。大臣们多数都积极附和,唯独杨士奇站出来对仁宗说:“陛下虽然恩被天下,但还有许多流徙在外的人不能回到家乡,许多州县的疮痍尚未得到恢复,老百姓普遍还比较贫困,温饱没有解决。若陛下坚持怀仁之心以及养民善政,几年后,百姓贫困得以解除,那时再提太平盛世,也不算迟。”仁宗再次听从建议,将那份奏疏束之高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