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洪武二十年之前,就是在刘伯温与宋濂相继饮恨离世的时候,可谓官场的环境恶劣,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此时宦海中人,恐怕都有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那种想法:“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此情之下,优游山林是一种多么令人羡慕的生活。我们现在来读两首写于这一时期的诗:
湘阴山南江水斜,春来两岸无人家。
深林日舞鸟啼歇,开遍满山红白花。
(《三十六湾》)
汉阳楼上鼓声稀,烟柳胧胧一鹊飞。
乘月不知行处远,满江风露湿人衣。
(《江上早行》)
这两首诗的作者就是杨士奇。他当时的身份是一个教育蒙童的私塾先生。说到教书匠,便想起郑板桥《道情十首》中有一段描写老书生的诗句:“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郑板桥看穿了世态,故将社会上的一些边缘人物视为己友,下笔歌颂。与功名无涉的老书生,本是穷愁潦倒,在他眼中倒是乐趣无穷。
杨士奇在整个洪武时代,都过着乡村教书匠的生活。这倒不是他选择这种生活,而是迫于无奈。比起前面写过的五位帝王师,他应该是出身最苦的一位。他一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改嫁到一位罗姓人家,他也跟着姓罗。大约这位姓罗的也是一位乡村知识分子,士奇跟着他,念了几年私塾。出于生活所迫,士奇连进县学讨一个秀才的资格都无法实现。十几岁他就离开罗家,恢复杨姓,独自在外,靠教书度日。一边教学生,一边自修。在湖湘之间,也就是今天的湖南湖北,他漂泊近二十年,其中有一半的时间,他是在湖北的江夏度过。所交者都是村夫野老、医卜炼士之流。授课之余,勤研史籍,游历山水,写点诗词游记文字。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混迹于市井的落魄书生,日后竟成为手操宰辅权柄的三朝帝王师。
大约快四十岁时,杨士奇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洪武皇帝朱元璋驾崩,尚在江夏教私塾的杨士奇同所有大明王朝的子民一样,只是感到死了一位老皇帝,对自己的贫贱生活毫无影响。但是,过不多久,他接到当地知县的手札,告知新继位的建文帝要征集天下饱学之士,为其祖父纂修《太祖实录》,经人推荐,杨士奇入选其中。
建文元年,杨士奇以一介布衣的身份来到南京。全国征招来的儒士不下百人。用了一年的时间,《太祖实录》告成。所有参加编纂的儒士皆有奖赏。杨士奇由于才华出众,被破格录用,派到南京某府学担任教授。还没有启程,主修官之一的王叔英听说了,他再次向吏部推荐,称杨士奇史才胜于文才。于是,吏部改变初衷,改派杨士奇到翰林院任编纂官。又过了一年,翰林官例行考录。杨士奇写了一篇策论,大约谈了一些如何借鉴古代经验治国的道理。吏部尚书张看了这篇策论后,赞道:“此非经生言也!”将这卷子判了个第一。经张统的建议,建文帝批准,杨士奇被提拔为吴王府副审理,即管理吴王府的二把手。但只是享受待遇,并不到职,杨士奇仍留在翰林院充当史官。
朱棣打到南京夺取侄儿建文帝的皇位之后,杨士奇没有像他的顶头上司方孝孺那样慷慨殉君,十族尽诛。而是同解缙一样,成为第一批向朱棣表示效忠的官员。朱棣当了皇帝,需要大批的官员为他效命。他身边多武将,所以,对于投诚过来的文官格外看重。当年,就升任杨士奇为翰林院编修,接着又让他进入内阁参与机务。第二年,再次升杨士奇为左中允,五年进左谕德。短短十年时间,杨士奇从社会底层步入朝廷中枢,从一位乡村教书匠晋升为帝者师。这种变化,不但朝野称奇,连他本人也是做梦都没有料到。
但是,若仔细分析杨士奇的为人,对他的这种人生巨变便有迹可循。
却说永乐四年,广东布政使徐奇置办了一批岭南的土特产,运到南京来分送各衙门高官。有人以行贿之名向朱棣写了检举信,并列举了那些接受了徐奇礼物的官员名单。朱棣看到名单后,奇怪上面怎么没有杨士奇的名字。于是把杨士奇找来询问。
杨士奇知道原委后,回答说:“徐奇当初赴广东就任时,很多官员都前往送行,并以诗文相赠。臣正好生病没有参加。所以,徐奇就没有礼物送我。依臣之见,徐奇送点土特产以答谢赠他诗文的人,也是人之常情,且礼物菲薄,谅无他意。”
听罢杨士奇这番话,原本要严肃处理这件事的朱棣,笑了笑,顿时把那封检举信给烧掉了。
这件事传为美谈。设若杨士奇一味取悦朱棣,大谈自己如何清廉,对行贿受贿官员理该严惩这样的话,恐怕许多高官都要丢掉乌纱帽了。
皇帝近臣,一句话能活人,一句话也能死人。杨士奇深谙这个道理。所以,他的人望极好,皇帝也觉得他办事可靠,这是他平步青云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