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老塾师杨士奇
永乐九年的夏天,北巡三年的永乐皇帝朱棣,在北京与西北各地转了一大圈后,回到南京。其时尚未迁都,南京仍是朝廷中枢所在。
朱棣回来的第二天,就在便殿中单独召见了担任左谕德官职的杨士奇。明代,管理太子事务的衙门叫詹事府。左谕德隶属于詹事府,负责太子的学习。明代的翰林院与詹事府,都是讲臣与词臣会聚之地。左谕德官阶五品,在讲臣中较有地位。
朱棣为何要单独召见杨士奇呢?说来事出有因。
朱棣夺位之后,在立储的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这件事的始末情由,我已经在写解缙的文章中作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永乐皇帝北行期间,太子朱高炽一直行使监国的权力。而他的两个弟弟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也都留在南京。这两人联手对付太子,不停地找岔子,弄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用密件向远在西北边陲的父皇打小报告。
朱棣本来就不大喜欢太子,所以情绪容易受到干扰。于是,一回到南京就找来杨士奇秘密询问。北行之前,朱棣下旨让杨士奇、蹇义、黄淮三位大臣辅佐太子监国。这三人都得到朱棣信任,而杨士奇又特别得到朱棣的赏识。
在便殿中,杨士奇被赐座之后,朱棣劈头就问:“这三年来,太子监国的情况如何?”
杨士奇面对朱棣咄咄逼人的眼神,从容答道:“太子对皇上非常孝敬。”
朱棣对这种回答显然不满意,斥道:“治国大事,仅有孝敬,焉能担当大任?”
杨士奇又答:“殿下天资高,即便有过,常自当省悟,并且知过必改。而且存心爱人,从来不敢有任何差池,有负皇上监国重托。”
听了这席话,朱棣微微颔首。眼看就要爆发的一场“易储”危机暂时得到了化解。
但是,这件事情并没有完。
三年后,朱棣再次北征。临行前,仍下旨让杨士奇等三人辅佐太子监国。朱棣这一去又是三年,永乐十四年秋回到南京。这期间,汉王朱高煦的夺嫡之举愈演愈烈,对太子的诋毁与谮害变本加厉。朱棣仍是将信将疑,返回南京时,恰恰太子因为搞错了时间,出城接驾稍迟,引得朱棣勃然大怒。他当时就下旨将太子身边的大臣全部逮捕,送往锦衣卫拘押。但唯独宽宥了稍后赶到的杨士奇,并于当日再次单独召见,朱棣问道:“这三年,太子监国如何?”
杨士奇跪奏:“禀告皇上,太子孝敬如初。今日迎驾稍迟,皆臣等罪过,与太子无关。”
朱棣让杨士奇退下,并不追究。但被汉王收买的大臣却交相上疏,认为杨士奇身为太子身边重臣,不能独宥。朱棣只好下旨将杨士奇收监。但过了几天,又将杨士奇等一干在押大臣全都释放。其因是汉王夺嫡的阴谋以及一些行为不轨的事传到了朱棣的耳朵里。于是,他找来蹇义和杨士奇两人,询问汉王的事迹。朱棣首先问蹇义,蹇义不回答。朱棣转而问杨士奇,杨士奇答道:“臣与蹇义两人,长期就职东宫辅佐太子。汉王有什么不轨之举,外人也不敢告诉我们二人。”
杨士奇回答得很有分寸,既保全自己又留有余地。朱棣又问:“朕听说了汉王的一些事情,你们难道什么都不知道?”
杨士奇等哪不知道汉王夺嫡之举,只是不敢在朱棣面前披露。见朱棣态度似有转变,杨士奇趁机说道:“汉王是否有非法之举,臣等没有证据,不可妄言。但汉王最近的一件事,倒是值得皇上注意。”
朱棣问:“什么事?”
杨士奇说:“皇上两次分封汉王,他均以种种理由拒绝前往就藩。近日,听说皇上有迁都之意,汉王便主动申请留守南京,唯陛下深思汉王之意。”
听了这句话,朱棣默不作声,起身回到内宫,可见杨士奇的话触动了他。南京乃龙盘虎踞之地,且祖陵所在,就近有江浙膏腴之地,粮赋充足。设若自己百年之后,太子在北京登基,留在南京的汉王,完全可以凭借江南的赋税北向擒王。到那时候,兄弟相残,非死即伤,说不定还会发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悲剧。接下来的几天,大约是朱棣内心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候,为社稷民生着想,为朝廷长治久安计,朱棣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削减汉王的两厢护卫,并让他即日离开南京到山东乐安就藩。
一场进行了十四年的“夺嫡”斗争,至此才算落下帷幕。在汉王怆然离开南京的时候,朱棣宣布提拔杨士奇为翰林学士。
在“夺嫡”风波中,风流倜傥的才子解缙丢了性命,而老成持重的杨士奇却荣膺重任。他们都是拥立太子的重臣,其下场为何截然不同呢?哲人说“性格即命运”。掸开历史的烟云,在解缙与杨士奇两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某种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