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缙,《明通鉴》的作者夏燮有如下评价:
明之解缙,其才有似于贾谊,其得君有似于魏徵。然迹其生平,殆裴行俭之所谓“有文艺而无器识”者欤!
说解缙有文艺而无器识,这一评语下得允当。朱元璋当皇帝时,曾接见过两个年轻的才子,一个是方孝孺,一个是解缙。朱元璋没有重用这两个人,是想把他们放回江湖磨砺他们的学识胆气,储为儿孙所用。方孝孺后来见知于建文帝朱允炆,足膺重任,且能死节,被士林视为楷模。而解缙知遇于朱棣,却不改放纵的本性,终以悲剧收场。虽然方孝孺的结局也是悲剧,但其悲剧轰轰烈烈,震撼人心;而解缙的悲剧窝窝囊囊,颇遭谩评。人不能不聪明,人又不能太聪明;人不能没有个性,人又不能太有个性。此中分寸,唯有得道者才能把握。
解缙死后九年,即永乐二十二年(1424)的七月十八日,永乐皇帝驾崩于西北榆木川。八月十五日即中秋节这一天,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皇帝。
朱高炽登基不到十天,就召见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将当年父皇朱棣交给他的解缙点评十位大臣的密信给杨士奇看,并说:“人们说解缙狂妄,我看了他的这个议论,都有一定见解,可见他并不是狂妄的人。”杨士奇明白,仁宗皇帝心里头一直感激解缙当年在立储问题上对他的帮助,于是建议皇上给解缙平反。
八月二十七日,朱高炽在登基的十二天,就颁布诏令为解缙平反,将解缙的妻、子、宗族放回原籍,并任命解缙的儿子解祯亮为中书舍人。
试想一下,如果解缙学会隐忍,熬到太子登基,他岂不会以“帝王师”的身份,辅佐新皇帝干出一番革故鼎新、收揽民心的伟大事业?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假设。
2009年3月26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