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史籍,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立储纷争中,身为朱棣最为信任的朝廷第一重臣姚广孝,却从头到尾不置一词,由此可见姚广孝的大智慧。他认为立储是朱棣的家事,掺和进去必会引火烧身。尽管这样,朱棣还是先让他当上了太子太傅,后立太子。按理说,教导太子的责任应该由姚广孝来承担,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名分给了姚广孝,实际工作却由金忠来担任。立太子的当天,朱棣任命金忠为詹事府詹事,詹事府是负责太子事务的机构,詹事是这个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同时,解缙被晋升为侍讲学士。至此,他有了太子讲官的正式身份。
当解缙准备给太子授课时,朱棣把他找来,特别交代一番:“帝王的学问,贵在切实合用。秦始皇教太子学习法律,晋元帝给太子大讲《韩非子》,这都是误入歧途。他们将帝王之道废弃不用,所以**。现在,朕让你们将修己治人、管理国家的道理编成一部《文华宝览》。这是大经大法,你要用这部书来辅导太子,每天为他讲说,这样可以养成太子的德业,日后就能够立一个遵守成规的好君主。”
此一期间的解缙,虽然小有麻烦,但仍春风得意。一天夜里,朱棣派人给解缙送来一封密件,内中开出一串名单,让解缙对这些人进行评价。名单上人皆是朝廷重臣,解缙不计后果,居然秉笔书答:
蹇义天资厚重,中无定见。夏原吉有德量,不远小人。刘俊有才干,不知顾义。郑赐可谓君子,颇短于才。李至刚诞而附势,虽才不端。黄福秉心易直,确有执守。陈瑛刻于用法,尚能持廉。宋礼憨直而苛,人怨不恤。陈洽疏通警敏,亦不失正。方宾簿书之才,驵侩之心。
解缙点评的这十位大臣,都是朝廷中位高权重之臣,亦是朱棣的股肱。解缙对朱棣亲自培植的这一个“执政团体”,总体评价并不太高。从日后这十个人的政绩来看,评价亦不算太准。朱棣拿到这份回复,没有任何评语,而是交给了太子。太子看过,便把解缙找去,又问了尹昌隆与王汝玉两位,解缙仍是不假思索回答:“尹昌隆是个君子,但气量不恢宏。王汝玉有文采,但可惜有小贪财之心。”
以上谈话,虽属君臣密语,但以解缙的性格,他不可能守口如瓶。久而久之,他获得了一个“狂人”的称号,并遭到同僚的忌恨。朱棣对他的态度,从两次赏赐中可以看出变化。
第一次是永乐二年的九月二十九,朱棣给七位内阁辅臣各赐一套五品官服。此前,内阁辅臣都按洪武时期的秘书待遇,级别定在六品或七品。现在提到五品,相当于翰林院的掌院学士了,可见朱棣对内阁的看重。兹后,第二年之春,朱棣又赐给解缙等人金丝线绮衣。这衣服过去只能是二品尚书才能穿。解缙等入宫致谢。朱棣说:“内阁是为皇帝代言的机构,关系着朝廷的机密,你们从早到晚侍奉朕,对朕的协助不在尚书之下。”
这一次的赠衣,解缙放在首位,说明朱棣此时对解缙圣眷犹浓。但是,时隔两年,到了永乐四月的冬月,朱棣给内阁辅臣赐二品官穿用的纱罗衣,六位辅臣赐了五套,唯独没有赐给解缙。
赏赐不及,这是极大的政治事件。官场上的人鼻子都灵,立刻闻出了味道:解缙已经失掉了朱棣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