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1 / 1)

解缙回家闲居八年,朱元璋去世。在这期间,朱元璋再也没有起用解缙。建文帝登基,解缙也没有受到重用。到建文帝被推翻时,解缙的职务是翰林待诏。其时,建文帝身边最受信任的是文臣方孝孺。以方的性格,他不大可能喜欢解缙这种习性的人。但坐冷板凳的处境恰恰帮助了解缙,当永乐皇帝朱棣登基后,解缙很快得到了重用。

朱棣于1402年七月初一在南京南郊举行祭天大祀,尔后宣布登基。一个月后,即八月初一,他就下旨命解缙与黄淮两人到文渊阁办公,参与机务。关于解缙受到重用的情形,《明通鉴》作了如下描述:

缙首迎附,召对称旨,命与淮常立御榻左备顾问。或到夜分,上就寝,犹赐坐榻前,语以机密重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

自胡惟庸与李善长两位宰相相继被诛杀之后,朱元璋便永久废除中书省这一个宰相衙门机构。他自己亲自掌控六部等各大衙门。为了方便草诏、督办、调研与待制等公务,朱元璋配备了几位秘书。这些秘书通常都放在翰林院,职务是待诏、待制、侍读、侍讲。建文帝时,这种方式并未改变。朱棣登基后,专门设置一个机构,将身边的工作人员放置其中。这便是明代内阁制度的开始。入内阁当值者,被称为辅臣,也称内阁,为首者则为首辅。明中叶之后,首辅逐渐演变为实际的宰相。当辅臣的条件,首先须有学士的头衔,再者就是当过皇帝或太子的老师。当然,朱棣初设内阁时,选拔辅臣的条件尚不苛严,甚至有些随意,完全是朱棣个人的意见在起决定作用。不过,赋闲十年的解缙,却无意中当了明代阁臣第一人。

阁臣不同于秘书的显著特点,在于秘书只办公务,而阁臣却参与机务。给朱元璋当过秘书的解缙进入内阁前,先被朱棣拔擢为侍读学士,并且命他主持纂修《太祖实录》及《烈女传》两书。编纂《太祖实录》,是一件难办的差事。皆因朱棣用非正常的手段夺取皇位,对于前代之事,特别是朱元璋关于太子太孙的一些论述,都得进行删改,以符合朱棣的需要。解缙被朱棣选中来做这项工作,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解缙在建文帝当政时并未受到重用,而且是第一批向他归顺的官员。

解缙干这件事很卖力,对朱棣的意思也是心领神会。有一天,朱棣在宫中得到建文帝时奏章千余本。他命令解缙等翻阅,还明确指示:凡是关系军马钱粮数目的都留下,其余有干犯当下忌讳的一概烧掉。当解缙与另一名官员修撰李贯进行这项工作时,朱棣忽然跑进来问解缙等人:“这些烧掉的折子里头,恐怕有你们的吧?”解缙不敢回答。李贯表白说:“臣实在没有干系。”朱棣没好气地说:“你以为你没有就是好人吗?吃人家的俸禄就得给人家办事。当国家危急之时,身为皇上身边的近臣,独无一言建树,这可以吗?朕并不厌恶那些尽忠于建文的人,只是憎恨那些引诱建文破坏祖宗法度的人。”李贯惭愧而退,解缙也吓出一身冷汗。

不久,《太祖实录》与《烈女传》两书编成,解缙由此得到朱棣的赏赐。这时,立储之争也在朝廷展开。有一次,朱棣找来解缙询问关于立储的意见。解缙回答说:“世子仁孝,天下都归向他。”朱棣默不作声。解缙又说:“圣孙更好!”朱棣这才颔首似有所悟。圣孙指的是世子朱高炽的大儿子朱瞻基,即后来的宣宗皇帝。朱棣非常喜欢这个孙子,解缙这一句话可谓点到了要害。因为如果废掉世子,则圣孙将来也不能继承皇位。兹后,当朱棣挂出《彪虎图》请诸位大臣作题画诗时,其内心虽然仍在犹豫,但为了圣孙,他感情的天平已慢慢向世子朱高炽倾斜了。

作为近臣,解缙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在立储问题上促使朱棣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但也因为这件事,他得罪了汉王朱高煦,并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