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之所以欣赏解缙,大概出于两个原因:第一,经过二十年的整肃,开国元勋中的精英大部分都离开了朝廷,他们或死或贬,不再构成威胁。但朝廷的人才也因此而缺乏,急需新人来补充;第二,洪武二十一年的二月二十一日,东壁二星在天上相对而出。朱元璋请钦天监的术士占卜,得出的结论是将有文士被效用。朱元璋听了非常欢喜,因为马上就要举行三年一度的会试,这意味着有谋略的进士将要出现。不到一个月,二十一岁的解缙考中进士,他是新科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位,得到朱元璋的眷顾是理所当然。他让解缙待在身边担任秘书之职,受到重视的程度不亚于国初的宋濂。但解缙的才学与沉稳远不能与宋濂相比。
继万言书后,解缙又给朱元璋呈献了一份文字更为冗长的《太平十策》。因无甚新意而不为世人推崇。朱元璋一如既往表示了高兴,但未作任何指示。
不过,朱元璋对解缙的器重却是朝野共闻。朱元璋作为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同多少一流的人才打过交道啊!像朱升、刘伯温、宋濂、章溢、李善长、徐达等,都是雄视千古的人物。但他们在朱元璋面前莫不俯首帖耳,极尽谦卑。和他们相比,解缙只是一个毛孩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个毛孩子却得到老皇帝的如此欢心,这不能不令人惊奇。
一个人过早地得到了他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一定不是好事。受宠的解缙,大概还不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不但不收束自己,反而更加放纵。用当时人的议论,他是“恃才不检”。有一次,他跑到兵部索要皂隶。那时,高官身边的服务人员都由兵部管辖。解缙私自去索要,很可能是与自己级别不符的非分要求,因此遭到了抵制。解缙恼羞成怒而辱骂兵部尚书。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了朱元璋,老皇帝听了,说了一句:“解缙这是因为闲散而自我放纵啊。”几个月后,朱元璋将解缙改任为监察御史。
用今天的话讲,监察御史属于纪检干部。做这种工作的人,大都谨言慎行。解缙却**不羁,很快就和同僚弄得关系紧张。才高遭忌,本属规律,何况解缙常表现出自命不凡,鹤立鸡群。他的顶头上司、都御史袁泰秦对他十分怀恨,他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大约在洪武二十四年,解缙的父亲解开受诏来到南京,朱元璋接见了他,对他说:“你现在把你儿子带回老家,让他再刻苦读书,以期大器晚成。”就这样,当了三年近臣的解缙,在二十四岁时,被朱元璋体面地辞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