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在一定时间内,对孩子沉默不语,以静制动,让孩子依靠自身的理智去战胜非理智的想法,从而完成心路历程的转换,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很多事例证明,沉默在家庭教育中有其独特的功效。
小成,男,8岁,正在上小学一年级。小成妈妈对小成要求非常严格,小成行为不好时,小成妈妈就会立刻教育,讲一番大道理,千叮咛,万嘱咐。但事与愿违,小成对妈妈的话常常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小成妈妈都快拿他没办法了。前几天,小成妈妈和同事聊到这个问题时,同事告诉她说:“其实,大多数孩子对于错误都能够自己察觉到,父母的批评可能会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但批评过多,反而会让孩子对错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如果孩子再次犯错,家长先不要着急纠错,先沉默几分钟,等待孩子自己能否意识到错误。”听完同事的话,小成妈妈将信将疑。昨天下午,小成妈妈刚下班回到家,就接到了邻居的告状,说小成踢球时把他家的玻璃砸碎了。小成妈妈赶紧道歉,回到家里心里非常恼火,正想痛骂小成一顿,但想起同事的话,努力压制着自己的火气,沉默了几分钟,挥挥手,脸色严峻地对小成说:“你去玩吧。”小成惊讶地望着妈妈,犹犹豫豫地往门口走去,走到门边时还回头小心翼翼地看了看妈妈的脸色。过了一会儿,小成自己回来了,怯生生地站在妈妈面前,小声说:“妈妈,我错了,对不起。”小成妈妈一阵欣慰,但还是沉着脸问道:“你错了?那你错在哪呢?”小成吞吞吐吐地说清楚了错误,居然都说到了点子上,态度也很诚恳,并表示今后一定改正。从此以后,小成对妈妈非常尊敬,犯错也越来越少。想不到沉默的效果竟然有这么大。
家长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类型的沉默,可以起到不同的教育效果。家长恰到好处地运用沉默教育,对孩子传递出丰富的、难以言表的信息,就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收到不令而从的效果。那么,家长应该如何运用沉默呢?
1.运用沉默暗示孩子
孩子善于模仿,所以家长的行为就是无声的教育,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在沉默无声的行为之中,给孩子作出暗示,久而久之的暗示将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可以使孩子通过模仿家长的行为,自觉形成良好习惯,从而收到不令而从的效果。
2.运用沉默慑服孩子
如果发现孩子犯较严重的错误而又弄不清楚真实情况的时候,为使孩子不隐瞒过错,及时纠正错误行为,家长可以作沉默不语状,让孩子在沉默中感到震惊和压力,自觉把问题讲清楚,然后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批评和指导,常会起很好的作用。
3.运用沉默批评孩子
家长在批评和劝诫孩子时,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当众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这种批评方式和态度,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无地自容,产生自卑或失去自信,导致孩子的抵触和反感。家长有时候用沉默来代替对孩子的直接批评和斥责,反而可以使孩子会自觉地意识到自己错了,表示悔改之意,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4.运用沉默体现威严
家长发现孩子语言轻狂放肆或行为不够检点时,比如,没有礼貌,说话随便、轻狂等,可以采取沉默的态度,使自己显得和谐而稳重、慈祥而威严。这样,孩子就会感到家长身上有一种令人敬畏而又神秘的力量,就会自觉地收敛起轻狂的态度。
5.运用沉默表示和缓
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或进行交谈时,适当地使用短暂的沉默,可以使自己理清思路、选择措辞和观察孩子。特别是当孩子与伙伴发生纠纷,家长可以适当使用沉默,以缓和紧张气氛,使孩子变得冷静和理智,从而接受家长的教育。
语言是最直接的交流方式,但语言容易在教育面前变成裹着刺的糖果,善用语言的家长可以以糖果示人,不善语言的家长只会用刺扎人。当孩子犯了不是出于本意的错误时,家长没必要兴师动众,用语言刺人,这样反而会使孩子加深对错误的印象,难以真正改正,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沉默,让他通过思考认识到这些错误,并在反思这种错误行为的同时,心甘情愿地改正。当然,并非孩子犯任何错误,这种方法都有效,如果孩子对同一个错误屡教不改,那么家长就应该尝试着结合实际情况,使用其他的一些教育方法。所以,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靠语言,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才能赢得孩子的尊敬,这种方法需要家长慢慢去体会、去领悟、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