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期的孩子对大自然和人类世界有着极大的好奇心,他们会以敬畏的态度看待周围的环境,渴望通过感官去接触各种新奇的事物,对其中不明白的疑惑提问,这是孩子获取信息和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小晶,女,7岁,将要上小学一年级。小晶最近问题可多了,昨天上午,小晶妈妈和小晶到公园去玩,路上小晶一直问个不停。“这是什么花?”“这是什么树?”“树下面的根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船会浮在水面上?有的时候问得妈妈瞠目结舌,一时也想不起怎么回答。”从公园回到家里后,小晶一边摆弄收音机,一边问妈妈:“为什么匣子里会发出声音?”“这里面的干电池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收音机里有了干电池,还要有插头?”。晚上临睡觉时,还在问:“我是哪里来的?”“我的模样怎么长得和妈妈差不多?”“爸爸为什么会长胡须?”爸爸妈妈非常尴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家长应鼓励孩子提出问题,为孩子提问创造好的环境。家长巧妙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可以让孩子的好奇心得到充分延伸,这不仅有利于启迪孩子的思维,丰富孩子的知识,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化解孩子的心理问题,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回答孩子的提问呢?
1.鼓励提问
孩子爱提问题,表明他的求知欲开始萌芽。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家长应该给予适当的赞赏,鼓励孩子发问,积极肯定孩子的想法,而不是胡乱应付几句,或者斥责孩子“啰唆”“讨厌”“胡思乱想”,不能扼杀孩子智慧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
2.积极回应
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不能简单地回复“是”或“不是”,而应通过肢体语言阐述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由此延伸出其他问题,比如,“这个问题很好,为什么你会觉得是这样呢?”通过这样积极主动的互动,表现出对孩子的关注及价值的肯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增添亲子相处的趣味。
3.换位回答
面对孩子的提问,家长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来回答,而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利用孩子的好奇心,采取一些方法帮助孩子找到想要的答案。比如,孩子问:“为什么太阳只在白天出来”时,家长可以联系孩子的思想告诉孩子一个故事般的答案,比如,“妈妈白天上了一天班,晚上回来要休息,太阳公公也一样要回家休息”或“妈妈要回家看宝宝,太阳公公也要回家看宝宝”等,并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4.启发思考
家长回答孩子的提问,要尽量采用启发式,引导孩子自己思考,找到答案。比如,“风从哪来”这个问题,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实验,让孩子自己找到答案:让孩子拿着扇子对着空气挥动,或是让孩子对着双手吹气。当孩子自己能制造风以后再讲解空气的概念,孩子就会明白风是由空气流动产生的,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很有益处的。对孩子的问题家长还可以适当地反问,反问时的难度要适宜。比如,孩子问:“这朵花漂亮不漂亮?”家长可以这样问:“你认为漂亮吗?”这样更能促进孩子的思考;如果孩子回答:“不漂亮”,家长又可以这样问:“为什么不漂亮?”经常用反问,能促使孩子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并渐渐形成对周围事物特有的、属于自身的认识。
5.不要回避
有关性、酒精、情变、金钱与暴力等“敏感”问题会对孩子的成长与成功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家长留心观察,并适时地进行启蒙教育和亲子对话。比如,对于“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母亲可以给孩子看**和卵子变成受精卵,最后发育成婴儿的动画,或者看剖腹产的疤痕,告诉孩子是阿姨通过手术从妈妈肚子抱出来的。
6.主动请教
有时孩子问的问题,家长回答不上来,就要坦诚地告诉孩子这个问题家长也不知道答案,然后引领孩子从他人、书本或网上去查找答案。家长千万不要爱面子,不懂装懂,不负责任地糊弄孩子,给孩子一个错误的答案。家长给孩子作出示范,孩子也会养成遇到问题主动向书本或网络请教的良好习惯。
高尔基曾说过:“要善于教育孩子,这就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家长要想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家长可以多读一些“生活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从回答孩子的提问开始,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可以使孩子受益匪浅。反之,如果家长劝阻孩子提问,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则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会阻止孩子正常的人际互动,孩子会变得更倾向于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