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提问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家长向孩子提出问题并期望孩子积极反应并作答的行为。家长合适的提问,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思维,给孩子的表达创造良好的机会。
小超,男,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超自从进入一年级以后,上学期爸爸妈妈问些学习方面的事情,小超都能热情回答,可是进入下学期以后,小超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爸爸妈妈问小超问题时,总是问不出什么答案,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也不知道在学校学会了什么。昨天小超放学回到家,爸爸问小超“今天在学校表现怎么样?”“上课发言了没有?”“今天学了什么?”小超却对爸爸妈妈的问题爱理不理,多问了几句,小超就躲到书房写作业去了。昨天晚上,小超妈妈看见小超数学试卷的成绩只有82分,就问小超,“最近你数学学习怎么啦?”“数学考试为什么只考了82分?”谁知小超竟又一声不响,躲进了房间里。
家长不同的问话体现了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今天考试几分?谁比你考得好?”“今天作业多不多?”这样的提问显示了家长比较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今天和大家玩得高兴吗?”“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吗?”这类的提问则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情绪情感、兴趣、能力以及孩子自身成功感的建立和与伙伴交往上。前者的关心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可能会让孩子只重智育发展,而忽视了情绪情感的变化、成功感的建立等。而后者的话,更容易让孩子有交谈的欲望,有表达的意愿,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感触,并且会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向往。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向孩子提问呢?
1.营造和谐愉快氛围
心理学认为:孩子如果总是处于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这就是说,家长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可以让孩子时刻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乐意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
2.认真设计所问问题
家长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了解孩子信息,激活孩子思维,启发孩子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孩子厌烦。因此,家长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要富于思考,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3.激发孩子回答兴趣
与孩子谈论他所感兴趣的事情,这是孩子最兴奋的事,同时会让孩子感到家长对他的重视。比如,家长问“告诉我,你今天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最不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比问“你今天在学校里做了什么”要好得多。当孩子对家长所提的某一个问题疑惑不解时,家长应适时点拨解惑;当孩子对某一个问题考虑成熟,苦于无法表达时,家长要帮助孩子整理思路,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家长要积极评价孩子的回答,肯定和强化孩子回答中的出色之处,调动孩子回答的积极性。
4.多采用开放式提问
家长提问时最好使用开放性的语言,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要用“是不是”这类封闭性的语言。因为,封闭性的提问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惰性,而问“为什么”,会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开阔孩子的思维,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也会得以发展。同时,这样的提问还能练就孩子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本领。
5.乐于做一个好听众。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向家长敞开心扉的程度取决于家长倾听的态度。家长倾听孩子问题时,首先,要全身心地投入;其次,不要经常地用提问和评论打断孩子谈话;再次,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和孩子约一个时间,下一次再谈。最后,认可孩子的感情。有时当孩子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家长要表示自己的理解,这是家长与孩子能否进行成功交谈的一个前提条件。
提问是亲子沟通的主要形式,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家长科学地设计并进行提问,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可以创造积极的气氛,充分发挥提问的效能,激发孩子回答的动机和兴趣,显示家长的魅力,让每个孩子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尽说,通过提问练就孩子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