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就是比好坏,判高低。合适的比较在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具有两种重要的功能:一是可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二是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目标、理想与努力的方向。
小盼,女,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盼人长得非常漂亮,红扑扑的脸蛋上,长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乌黑的头发下,有着两条弯弯的眉毛,像那月牙儿,一排雪白的牙齿当中,缺了颗门牙,一笑起来,就成了个豁牙巴,十分逗人喜欢。小盼非常喜欢唱歌跳舞,一手钢琴弹得非常好,考试成绩也在班级名列中上等。可是小盼妈妈仍不满足,经常对小盼说:“隔壁的小林这次数学考试比您高了3分”“楼上小甜这次考到了班级第一”……有时,小盼和妈妈一起上街,小盼妈妈遇到以前的同事,寒暄结束时总要对小盼说上一句:“阿姨家的小胖又聪明又可爱,又勤快又踏实,你要向他学习啊。”小盼听到妈妈说这些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昨天晚上,小盼妈妈又对着小盼说:“舅舅家的表弟这次在绘画比赛中获奖了,妈妈感觉到表弟绘画水平超过你了。”谁知小盼妈妈话刚说完,小盼就关上了房门,躲到房间里去了。
有些家长由于自信不足和情绪焦虑,往往会把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作不正确的比较,甚至认为只有比较才是推动孩子进步的唯一动力,这不仅增加了亲子间的矛盾,还容易使孩子的自信心坍塌,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那么,家长应该如何进行比较呢?
1.承认孩子间的差异
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特点都是不同的,许多家长喜欢把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进行比较,而且总拿自家孩子跟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这样做实际上是忽视了孩子之间的差异。因此,家长要接受并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帮助孩子学会取长补短。
2.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不少家长总喜欢抓住孩子的一些缺点和不足,通过比较给孩子下结论、贴标签、做记号。比如,“小明多么细心,这次数学考试考到100分,而你却是个粗心蛋。”“小婷手脚多么快,做作业非常讲效率,每天晚上八点前就把所有作业都能做完。而你要做到九点钟,你就是只小蜗牛。”长期给孩子这样的暗示,负面信息就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粗心蛋、小蜗牛。
3.淡化成绩之间比较
有些家长喜欢拿孩子的成绩进行攀比,“你看谁谁这次考得多好,你应该超过他。”“你这次又差谁谁几分。”这样总拿孩子的成绩比较,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家长不要总拿孩子的成绩说事,而要帮孩子找到学习的榜样,这个榜样不是孩子的竞争对象,而是孩子年长的哥哥姐姐,这样才可以引导孩子学习哥哥姐姐勤奋学习取得好成绩的做法。
4.不是责备应是鼓励
家长的比较要让孩子感受到您是在鼓励他,而不是责备他。比如,当您知道他在竞选班干部演讲失利时,可以告诉他,“孩子,你比我强多了,虽然没有竞选上班干部,但你有敢于挑战和演讲的勇气,比爸爸妈妈强多了,爸爸妈妈感到非常高兴。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选中的经历。”这样,更容易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5.少横向多纵向比较
家长要淡化孩子之间的横向比较,减少与其他孩子的攀比。要重视纵向比较,让孩子今天与昨天比,本周与上周比,本月与上月比,今年与去年比,通过比较,找到自身的优势,找到取得的进步,找到前进的目标。通过纵向比较,比出成绩,比出信心,比出效率。
印度思想大师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去比较。”每个孩子都是上帝送给父母独一无二的礼物,家长必须明白一个事实:孩子天生就有差别。家长首先要承认这个差别,然后在孩子原有的基础上帮助孩子进步,拿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拿孩子的成功和失败比,就是不能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比。家长始终要坚信一点:只要自己的孩子努力了,只要孩子今天比昨天进步了,那就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