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指随同做伴,这个词语出自元乔吉《小桃红·点鞋枝》曲:“月牙脱出宫莲嬱,虽然草木,不堪憔悴,陪伴玉纤纤。”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家长陪伴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小栋,男,7岁,马上上一年级。小栋的妈妈自从陪小栋到小学报名回来,心里就一直纠结着。眼看小栋马上开始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孩子除了白天上好课以外,晚上肯定还有作业要做,小栋做作业时,家长要不要陪伴呢?听有些家长说,孩子做作业需要家长陪伴,这样可以让孩子的家庭学习时刻置于家长的视线之内,孩子就会专心致志地作业,有利于提高孩子的作业质量。有些家长又说,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如果经常陪同孩子作业,往往会形成孩子学习的依赖性,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为此,小栋妈妈感到左右为难。
正确的陪伴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励孩子学习,提高作业的效率,拓宽孩子的视野;错误的陪伴会使孩子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导致孩子产生学习依赖性,甚至影响亲子关系,引起厌学等问题行为。家长要根据孩子学习特点、个体差异、习惯养成及进步情况等有的放矢地选择和确定陪伴方式,让陪伴成为孩子成长的助推器和催化剂。那么,家长应该如何陪伴孩子呢?
1.陪出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孩子一旦对某件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家长在陪伴孩子作业时,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陪出孩子学习的兴趣。
(1)迁移法。家长要善于了解孩子兴趣的中心点,找准迁移时机,减少迁移痕迹,把这个兴趣中心点迁移到作业之中,让孩子情绪活跃起来,心甘情愿地进入学习状态。
(2)超越法。可以将完成作业的时间、正确率一天一天地统计,要求孩子今天的作业超过昨天,激起“试一试”的乐趣。
(3)爱抚法。家长要认真分析孩子作业的细节,给予必需的指点与帮助,解除孩子心中的困惑与苦恼,找回写作业的信心与兴趣。
2.陪出自主
陪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孩子独立自主作业,养成学习习惯,做到“四通”。
(1)通内容。家长要通过陪伴,督促孩子上课时认真听讲,搞清楚知识内容,减少作业的困难和阻碍。
(2)通程序。家庭作业有语数学科的读、写、算等各种类型的,先完成什么再完成什么,把握怎样的时间和节奏,应该在心中有个合理的安排。这样,可以避免孩子翻到什么做什么,造成不必要的混乱、麻烦和拖沓。
(3)通重点。今晚作业的重点是什么?孩子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保证重点内容放在最佳时间和具有充沛精力的时候完成。
(4)通难题。今晚作业难题是什么?能独立完成吗?孩子在学校可以先浏览一遍,或者请教同学和老师,到晚上就有了作业的主动权。孩子具备了“四通”,作业就基本上脱离了“陪”的依赖,学习主动性就会随之产生。
3.陪出效率
家长不是简单地陪伴孩子完成作业,而是要陪出孩子学习的效率。具体方法有:
(1)省时法。如果估计今晚作业40分钟做完,可要求缩短到35分钟,这个要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能激发孩子的效率意识。
(2)竞赛法。家长可以与孩子一位同等水平的同学约定,两人用电话发出“开始作业”口令。然后,谁先完成即以电话铃为号。最后,家长协助孩子,根据作业的质与量及所花的时间,进行评估,并不断总结提高。
(3)汇报法。每天晚上,要求孩子将完成作业所用的时间记录在作业纸右上角,第二天主动向老师汇报。这种方法对于一年级孩子养成学习上的良好习惯很有帮助。
4.陪出视野
家长可以通过亲子游戏、亲子阅读、亲子探究等陪出孩子视野。比如,和孩子一起读报纸,了解社会的阳光面与阴暗面,通过亲子间对话进行价值引领。再比如,和孩子一起探究蚯蚓的生长特点,激发孩子研究的热情。这些活动会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变得更自信阳光,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
5.陪出感情
家长陪伴孩子学习时,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的陪伴是温暖的,是关心自己的,是支持与鼓励自己的,而不是一个挑剔者和不耐烦者。这样,孩子不仅不会讨厌学习,还会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条件反射,而且也不会讨厌陪伴者。
家长不仅要在学习上陪伴好孩子,更要在做人上陪伴好孩子,促进孩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踏实的作风、坚韧的意志和创新的精神。家长陪伴孩子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掌握不好,很有可能造成双输的后果,所以家长要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灵活而积极地陪伴孩子学习,争取达到双赢的局面,让孩子在家长的有效陪伴里更加自信快乐,更加灵动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