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是为不适当或有危害的言行承认不是的主要方式,承认使人委屈或对人无礼,同时表示遗憾,以礼节或者行动征得对方的理解和原谅。不少家长由于受传统家长作风的影响,明明犯错却不认错,或者含糊其辞、或者找借口搪塞,这不仅使家庭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使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受到影响。
小春,男,9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春聪明可爱,学习成绩较好。有一次,邻居找上门来说小春把他家的孩子打哭了,小春妈妈当时就骂了小春一顿,后来了解到,原来邻居家的孩子随意摘小区里的花,小春去制止,因为邻居家孩子不但不听,还动手打小春,才被小春“修理”的……看到妈妈不分青红皂白骂他,小春很不服气,两眼都要喷出火来。昨天傍晚,小春爸爸回到家时发现电视遥控器坏了,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把小春给训了一顿,小春极力反抗,说遥控器不是他弄坏的。但爸爸不听,认为家里就三个人,不是小春弄坏的是谁弄坏的。等小春妈妈回家时说,是她早上急着上班,不小心把遥控器碰到地上,估计就是这么一摔造成的。小春愤怒地盯着爸爸。可小春的爸爸鼻子里哼哼两声就走了,根本就没有和孩子说声对不起,小春心里非常恼火。
家长能否在孩子面前认错,表面上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却折射出深层次的社会学原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学习、认知模式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都与家长的个人修养、性格及日常的言谈举止等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儿童早期的学习方式以模仿学习为主,家长为儿童提供正确的行为范式尤为重要。如果家长在犯错的时候,能够诚恳地、发自内心地向孩子道歉,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范式,不用给孩子讲什么大道理,就能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自然效果。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向孩子道歉呢?
1.道歉原因要明确
家长必须要明白向孩子道歉的原因:在家庭内,家长威信的树立,并非是一贯正确,而是实事求是、严于律己,进而取信于孩子的结果。家长犯了错误或者误解、冤枉了孩子,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或寻找机会向孩子道歉,实际上不仅不会有损家长的威信和尊严,反而会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准则。只有当孩子由衷地感到家长言行一致时,才会产生对家长的敬佩之心,家长的教育也才会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知错能改的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正直无私的品德。
2.道歉态度须真诚
家长必须有一颗坦诚认错的心,有敢于改错的勇气,就事论事,实事求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道歉的诚意,体会到家长内疚的心情。家长要选择在心平气和的时候,主动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及时纠正,既不要夸大自己的错误以取悦于孩子,也不轻描淡写,让孩子以为家长是在敷衍了事。这样,由心而发的道歉,才能有效化解亲子矛盾。
3.道歉内容要明确
家长向孩子道歉时,一定要说明自己做错了哪件事、说错了哪些话,可能会产生什么样不好的影响,同时还要说明为什么向孩子道歉。否则,容易把孩子搞糊涂,收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4.道歉方法讲技巧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在失言或失误以后,要尽早向孩子道歉,时间不宜拖得过长。在道歉时,家长不要躲躲闪闪、拐弯抹角,错了就要当着孩子的面勇敢说出来。
5.道歉方式多样化
家长除了当面道歉外,还可以通过写信、电话、QQ、微信等方式道歉,或是创造一个机会,和孩子一起出去游玩,在这个过程中与孩子聊天,并主动、诚恳地道歉。还可以给孩子送一个小礼物,表扬孩子的进步,承认自己的失误,表示歉意。道歉时除了语言表达,还可以配合微笑、拥抱、拍肩等肢体语言一起进行。
“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家长犯错不仅要改,而且要勇于向孩子承认所犯错误,让孩子切身体会到家长与子女间真正的平等关系,这就是亲子沟通的温馨纽带。如果家长犯错却一意坚持,那只能起到欲盖弥彰的作用,无异于用污水洗脸,越洗越脏。家长向孩子道歉时,不仅要注意时间场合和方式方法,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感受,要能得到孩子的认可,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让孩子理解家长的苦衷,感受家长道歉的诚意和愧疚的心情,在家长那里找到安全感和公平感,减少亲子之间的距离和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