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指当需要孩子进行自我探索而需要回答问题时,孩子出现了以静声应对的现象。孩子不同的沉默类型,需要家长不同的应对之道,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亲子交流之中的停顿和隔阂。

小猛,男,8岁,正在上小学一年级。小猛在幼儿园时是一个非常活泼好动的孩子,经常带头参加集体活动。进入一年级以后,小猛的学习成绩始终在班级的中下游,不断受到爸爸妈妈和老师的批评,小猛逐渐变得沉默不语了。上周六下午,小猛和小林一起玩沙子,玩得高兴时,大家就用沙子对扔,小猛不小心把沙子扔到了小林的眼里,小林哭着跑回了家。过一会小林妈妈怒气冲冲带着小林到小猛家告状,小猛妈妈赶快赔不是,总算把小林妈妈的情绪安抚下来。等小林妈妈和小林走后,小猛妈妈把小猛叫到身边,不管妈妈怎么问,小猛一直低头不语,搞得小猛妈妈很不高兴,一边拎着小猛耳朵一边大声说:“我叫你扔沙子,我叫你扔沙子。”昨天晚上,小猛妈妈接到老师的电话,老师反映这次小猛数学成绩才考了72分,又把小猛叫到身边,大声问小猛成绩落后的原因,小猛仍是默不作声,小猛妈妈顿时火冒三丈,对着小猛的头上就是一顿乱打,只见小猛眼冒怒火,一言不语,一副很生气的样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对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在怀疑家长观点、思考新的想法、发泄负面情绪、不知问题答案和与家长意见不同发生冲突时,大多会选择沉默,以此来对抗家长的提问、斥责和唠叨。那么,家长应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沉默呢?

1.鼓励打破茫然型沉默

面对家长的提问,孩子搞不清自己到底是什么问题,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或者年龄较小,无法表达或表达不清;或者是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却不知从何说起,而一时陷入沉默的状态。这时,孩子的目光是游移不定的,带有询问的色彩。面对孩子的这种沉默,家长提出的问题尽量简洁、通俗、易懂,促进孩子的充分表达,帮助孩子深化认识,明确自己的问题和原因。在孩子面临多种选择而茫然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讲清道理,摆明利弊,最后的选择权还是要留给孩子。

2.接纳理解情绪型沉默

孩子由于气愤、恐惧、羞愧等情绪,不愿谈论自己的某些话题或者躲避过去自己做错的事,陷入沉默之中。这时家长要主动寻找原因,采取鼓励方法,接纳理解孩子,打破沉默。如果错误是由家长引起的,家长就要主动道歉,予以解释,消除误会。

3.耐心等待思考型沉默

如果孩子目光凝聚某一点,沉浸在感受与思考中,处于一种积极的自我探索中,表明孩子正在孕育新的想法和情绪。此时家长要保持沉默,等待对方,以微笑、目光、微微点头等表示自己的关注、理解和鼓励。

4.及时回应内向型沉默

有些孩子因个性原因导致沉默,比如,比较内向、不善言谈,沉默是孩子经常性的交往方式。这时家长应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加以引导,多用倾听技巧,多作回应,鼓励孩子表达,并善于领会他已说的和想说的,切不可急躁、不耐烦,否则,孩子可能会更退缩、更沉默。

5.换位思考对抗型沉默

孩子不愿意回答家长的提问,故用沉默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伴随着沉默的是怀疑、无所谓、随心所欲、很不耐烦,甚至气愤、敌意等。沉默行为的出现,将使沟通暂时无法进行,会导致紧张、压抑、尴尬。此时,家长要分析孩子沉默原因,换位思考孩子的感受,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主动、有效的措施,提高亲子交流的实效。

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开始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沉默”是孩子的一种思想表达方式。这种思想表达方式不一定代表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孩子只是想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人待着。家长的唠叨和责怪根本解决不了孩子的沉默问题,唠叨和责怪只是强迫式的噪音灌输,是无力的教育方式。很多家庭教育的无效,甚至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情绪反感,就是因为家长说得太多。学校教育的低效,也来自于老师们一刻不停地耳提面命。家长多些宽容和理解,给孩子一个自己成长的空间,孩子反而会成长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