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是强化的一种方法。心理学家班杜拉于上世纪70年代就指出孩子的学习成绩根本因素不是他的智力水平,而主要取决于他对学习的态度、信心和能力,根据这一理论,家长就要多鼓励和赏识孩子,提高孩子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小西,女,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西人长得很漂亮,瓜子脸,丹凤眼,樱桃小嘴,梳了两根羊角小辫,皮肤白皙。小西虽然人长得很漂亮,但学习却不怎么的,成绩经常名列班级中下游,为此小西爸爸妈妈经常批评小西,在爸爸妈妈的督促之下,小西的学习成绩总算有了明显进步。上周三小西放学回到家,把数学试卷交给爸爸签字,小西爸爸看到试卷上的一百分,顿时喜上眉梢,连忙说:“小西数学考试得了一百分,爸爸真高兴。”并奖给了她10元零花钱。本周一,小西的语文考了九十八分,小西妈妈说了一通表扬小西的话,又给了小西5元零花钱,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可是小西受到爸爸妈妈表扬和奖励后,开始感到非常高兴,后来感到有点受宠若惊,再后来竟焦虑不安起来。

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中,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当一个操作发生之后,紧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时,那么这个操作的强度(概率)就增加。因此,要增强孩子的适宜行为,就要不断激励孩子。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激励孩子呢?

1.激励要具体有效

激励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比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如果家长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这样的激励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什么。家长如果说:“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下次孩子会更用心做好这件事。

2.激励要注重过程

在生活中,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是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手段,比如,孩子数学考了一百分,家长就应该这样来激励孩子:“你这次数学考了一百分,说明你是一个很专心、爱吃苦的孩子,爸爸妈妈为你有这么好的表现感到自豪。”这样激励孩子,孩子下次还会专心,还会吃苦,就会逐渐巩固自己的好行为,形成好习惯。

3.激励要注意频度

激励能够焕发孩子自信和动力,但激励太频繁太过分,也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和动力。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过程中,一开始要多激励孩子,当孩子慢慢养成习惯后,最好逐渐减少激励次数,拉长激励的间隔时间,降低激励的强度。这样,孩子才会不断努力,去争取更大的进步。

4.激励要淡化物质

家长在进行激励时,不要太注重物质,而应精神激励为主,因为太注重物质激励的话,不利于孩子的价值成长。精神奖励孩子可以是一句赞赏的话,也可以是抱一个,亲一口,还可以给孩子大拇指,通过激励让孩子收获正能量。

5.激励要延迟满足

家长可以通过代币奖赏,根据孩子的行为在表格上记一些点数或分数,延迟满足孩子的一些要求。比如,孩子每次独立完成作业,记5分;作业字迹工整、清楚,记3分;作业全部做对,记8分;孩子作业马虎,扣5分等。累积到100分,可以满足孩子一个要求,出去游玩、买玩具、一起游戏、拥抱孩子或讲故事等。这样,通过代币奖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促进孩子养成很好的生活习惯,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6.最好要自我喝彩

教孩子学会自我激励,是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家长要告诉孩子,要学会给自己喝彩,给自己加油,从困境中寻找机遇,帮助自己更进一步。首先,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制定目标时,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可过大过高,最好先制订那些容易达到的目标,然后再逐渐增加目标的难度。其次,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欣赏自己。再次,家长要指导孩子学会积极心理暗示,给自己加油鼓劲,为孩子提供充沛的原动力。

一年级是培养孩子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关键时期,家长科学有效地激励孩子,不仅能够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而且激发孩子的自信。因此,家长批评教育孩子,靠强制、压服是行不通的,只有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才能抛弃自己的错误行为,触及灵魂的最深处,才有可能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