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开放就是在交往中明白表露自己的经历、感情、思想和观念等。心理学家伊根博士认为,自我开放一般具有两个功能:一是模仿功能,一是挑战功能。前者的意义在于家长通过与孩子分享个人成长中的奋斗与成功经历来激励孩子积极地面对人生中的挑战,更好地成长;后者的意义在于推动孩子具体地探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与挫折,切实地寻求自救良方并挖掘个人的潜力。
小彬,女,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彬是一个淘气的孩子,胖乎乎的脸上,长着一对调皮的大眼睛,眼帘忽闪忽闪的,两颗大眼珠像黑宝石似的镶在眼窝里,不论是那鼓鼓的腮帮,还是那薄薄的嘴唇,或者那微微翘起的小鼻尖,都让人感到滑稽可爱。小彬最近数学遇到了困难,连续两次数学测验都在班级中下游,小彬考试对数学学习有点灰心,爸爸妈妈给他打了很多气,做了思想工作,但收效甚微。上周五晚上,小彬妈妈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培训老师说:“适度的自我开放,对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很有帮助。”听完讲课,小彬妈妈也想试试,回到家就对小彬说起了自己一年级学数学遇到困难的事情,小彬妈妈说:“我一度也想放弃,但后来我想想如果我放弃的话,我就要被其他同学超过,于是我咬咬牙,耐心请教老师和同学,多做了一些练习册上的习题,半个月下来,我的数学成绩有了新的进步。”没等小彬妈妈讲完,小彬就对妈妈说:“妈妈,您小时候数学学习也这样啊,您放心,我要像您一样,克服数学学习困难,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小彬说到做到,接下来的一周小彬数学学习可努力了。想不到自我开放的作用竟然这么大。
亲子之间自我开放的效果与个人特质、开放的内容、双方的关系和开放的情境等因素有关。如果亲子交往中能做到恰当的自我开放,猜忌、怀疑、误解以至冲突就会大为减少。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到自我开放呢?
1.自我开放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
苏格拉底曾经指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展开对话的过程,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对话者。”家长向孩子敞开心扉,真实地告诉孩子自己的经历、思想、感受和观点,讲述曾经亲身付出的努力和经历的挣扎,孩子就会受到熏陶、感染和影响,就会从家长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良苦用心。
2.自我开放的感情必须是自然的
家长自我开放时的感情必须是自然的、不加修饰的,否则孩子容易产生怀疑。真情流露更能激发孩子的感情,更能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亲子沟通的“零距离”,以心换心,使亲子之间产生共鸣,擦出心灵的火花。
3.自我开放的感情必须是积极的
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如果家长洒给它七彩,它就会成为一座花园;如果家长洒给它尘埃,它就可以变成荒漠。自我开放时,家长要用自己的正能量和孩子对话,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能是牢骚的倾诉,现实的抱怨,否则会影响到孩子价值成长。
4.自我开放的讲述必须是动人的
家长自我开放时,讲述的内容和情感必须是动人的。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家长以往的生活中,可以带着孩子融入到家长的真情实感中,可以通过一张张老照片、老磁带、老日记震撼孩子的心灵。动人的讲述,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情感与情感的交融,是观点与观点的拥抱。
5.自我开放的程度必须是适当的
家长的自我开放必须是适度的,开放过少,不利于激起孩子的共鸣;开放过多,容易冲突交流的主题,变成过分宣扬自我,把家长的自我成长当做中心议题,忽视孩子当前的困惑与挫折。家长隐藏得越多,亲子交流就越没有效果,家长开放得太多,就会变成唠叨和啰嗦。
自我开放可以传达家长的关切,缩短家长与孩子在情感上的距离,增强亲子的情感。不少家长害怕自我开放,害怕被孩子拒绝,害怕被孩子嘲笑,害怕被孩子否定你,害怕孩子离开,这种想法是多余的,其实家长每时每刻都在不自觉地开放着自己,透过语言、手势、身体姿态和声调流露着自己的感受,开放着自己的思想,暴露着自己的观点。所以,问题不在于家长是否开放自己,而在于如何恰当有效地开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