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指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共情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共情的感觉,即设身处地地感受孩子的情绪和情感,理解他的需要和要求,能深入孩子的内心去体验他的思维;第二,共情的理解,理解孩子的体验与他的经历之间的联系,明白孩子的意图;第三,表达共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孩子情绪与意图的感受、理解和尊重,引导孩子对其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
小芳,女,7岁,正在上小学一年级。上周日,小芳妈妈决定让女儿学画画,带着小芳体验了两位美术老师的课,一位青年老师,一位老教师,小芳妈妈倾向那位老教师,这个老教师的口碑不错,朋友的孩子已经跟他学了两年了,进步非常大。但小芳却说要上青年老师的课,并说如果报那个老教师的美术课,她就不学。小芳妈妈感到有点棘手,感觉到可能是小芳由于不适应老教师的课,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的。晚饭后,小芳妈妈和女儿出去散步的时候,对小芳说:“小芳,我们再谈谈关于美术老师的事吧。那天你上那个老教师的课有些紧张是吧?”她点点头。小芳妈妈此时共情地说:“是啊,妈妈也觉得有一些紧张呢。因为我们是第一次跟他见面,不熟悉,我们对不熟悉的人感觉紧张是很正常的。”小芳马上跟着说:“那天我紧张得出了一身的汗。”小芳妈妈接着又说:“那天老教师教的内容比较多,他说感觉你很聪明,吸收得很快,多教一些你收获也就多一些。以后跟老教师见得多了,熟悉了,也就不会那么紧张了。”小芳妈妈看着小芳陷入了思考之中,趁热打铁说:“妈妈可以陪你一起学一段时间,我们就上这个老教师的课,好不好?”小芳顺口回答:“那好吧。”没想到共情的作用竟然这么大。
家长共情孩子的感受,不仅能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悦纳,感到愉快和满足,也促进了孩子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探索。家长如果缺乏共情,孩子就会感到失望和受到伤害,减少甚至停止自我表达,影响自我探索,产生失落或对抗情绪。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共情孩子的感受呢?
1.深入了解孩子
共情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感应。家长只有深入了解孩子的认知特点、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等,才会产生敏锐而准确的感觉,从孩子的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一次嘴角的牵动、一次稍纵即逝的皱眉等,来把握和理解孩子的需要与情感,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产生共情,正确回应孩子的需求。
2.接受孩子感受
家长首先要用共情描述孩子的情绪,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去分享他的看法与感受。比如,“你看来有点难过。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我看到你有点怒气。什么事使你生气呀?”当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情况时,就会接受孩子的感受,就容易产生共情。
3.处理孩子情绪
家长要帮助孩子说出自身感受,让孩子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去处理负面情绪,然后再处理事情。当孩子表达足够的情绪后,家长会发现孩子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说话速度、音调、音量及语气等都会有明显舒缓的迹象。
4.引导孩子行为
受挫的孩子往往会以不适当的方式表达负面情绪,比如,打人、摔破玩具或者辱骂别人等,家长在了解孩子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且帮他描述感觉后,可以使孩子明白这些行为是不适当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同时引导孩子清楚行为的规范,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举动,减少问题行为。
5.策划解决方法
家长帮助孩子处理情绪后,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重要。通过鼓励孩子解决问题,可以建立正确的早期经验,孩子最后会领悟到:“现在我知道自己感觉糟透的原因了,而且我知道引起这些不舒服感觉的问题在哪里,我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些问题呢?”孩子将来遇到类似情况时,会有更好的应对方法。
共情是一粒和谐的种子,是情感交流的润滑剂,是亲子沟通的桥梁,是家长和孩子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联结的纽带,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教育的效果,促进孩子身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