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在尊重和接纳孩子的前提下,通过听觉或文字来接受言语信息,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它属于有效沟通的部分。家长倾听时不仅要听孩子说话的表面意思,也要听孩子说话内部蕴含的意思;不仅要听孩子说话的意思,也要听孩子说话时的语气、语速、语调;不仅要听孩子说话时的语气、语速、语调,更要观察孩子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
小童,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前天下午小童放学回到家,就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跟同学打架了!”小童妈妈一听小童打架了,马上就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准跟别人打架,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结果小童“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哭得还很伤心。后来小童妈妈才知道,原来是另一个孩子无故先动手的,小童刚要还手的时候,刚好被老师看见了,结果老师就在班上批评了小童。昨天晚上7点,正是小童做作业的时间,小童来到妈妈身边,想要告诉妈妈这次学校笛子比赛他得了一等奖,谁知妈妈还没等小童开口,大声说:“现在是干什么的时候,你怎么能分心呢,快去做作业。”这时小童非常生气,也大声地对着妈妈说:“你怎么这样的,好,以后我什么话都不告诉你!”过后小童妈妈觉得自己当时太冲动,没有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错怪了孩子,后悔不已。
家长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减少不必要的误会;而且可以提高孩子的独立性,在倾听的过程中,会听到孩子前所未有的想法和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倾听孩子的声音呢?
1.诚心倾听
在孩子还没有充分把意见充分表达出来之前,家长不要随意表态或乱下断语,更不能随便批评,否则亲子之间会产生距离感,影响沟通效果。即使家长不同意孩子的看法或者确有必要纠正孩子不妥的观点时,也要等孩子把话讲完后再阐明自己的意见。
2.专心倾听
每个孩子都有被尊重的心理需要,都希望自己的讲话能受到家长重视。因此,家长在倾听时需精力集中、态度端正、全神贯注,尽量注视着孩子的眼睛,不要做看手表、抠耳朵、打哈欠等影响孩子情绪的动作,否则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心不在焉。
3.爱心倾听
家长倾听孩子的心声不是单向的沟通,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因此,在倾听的过程中家长应当带着深深的爱走近孩子的内心,运用同理心,把孩子的情绪映射出来,帮助孩子化解烦恼,消除困惑。唯有深深的爱,才能把孩子的心灵捂暖,把孩子的心门打开。
4.耐心倾听
家长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放下身段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不要因孩子话语过长而感到厌烦。特别是孩子发表见解或有火气的时候,更要耐心倾听,帮助孩子排忧解难,给孩子提供表达情感的机会,为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斥责孩子。
5.用心倾听
家长要做个有修养的听众,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不时点点头、微笑,用“嗯”“噢”“对”等短语加以肯定;对于孩子的困惑,家长要根据自己的阅历,给予合理的建议。家长在倾听中,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孩子的身体语言、情态,弄清话中之话,把握孩子的真实意图,从而有的放矢地做好导向工作,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解开孩子的心结。
6.细心倾听
家长倾听孩子说话时,不要和孩子面对面坐,面对面坐容易给孩子施加心理压力,也不要并排坐,并排坐看不到孩子的肢体语言,最好家长和孩子坐成九十度角左右。孩子由于年龄较小,语言表达存在较大的局限,有时候会思维混乱,词不达意。这时要通过渐进诱导的询问方式帮助孩子把想说的问题表述清楚。比如,“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后来呢?”“再说一遍,好吗?”等,这些细小的提问可以帮助孩子把想说的话表达清楚。
孩子的每一个“不正常”表现背后一定有一个正当理由,可能是在宣泄负面情绪,可能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可能是想和家长分享心中的喜悦。这个时候,家长坐下来不带价值判断地倾听孩子的心声,是对孩子最好的关注和支持,有助于协助孩子解决问题,增进亲子关系。如果孩子长期被倾听,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提出意见的权利,遇到事情孩子就会独立思考,甚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独立自主及有责任感的人,长久以往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