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是指无条件承认并接受对方所拥有的一切,不因自己的好恶而挑剔、指责和论断。尊重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是一种文明的社交方式,是顺利开展工作、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的基石,相互尊重,生活就会多一分和谐,多一分快乐。

小乐,男,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乐在别的事上特别聪明,学习却是一塌糊涂,每次考试最多七、八十分左右。为此小乐经常要被家长打骂,还经常被罚抄作业,亲子关系很紧张。周六晚上,小乐和爸爸约好第二天上午去人民公园玩。当小乐收拾完毕时发现爸爸还在书房里写论文,小乐催促爸爸,“快点走吧,回来再写不行吗?”爸爸对他说:“小乐,这个论文很重要,必须等我写完了才能陪你去玩。”于是小乐听从了爸爸的要求,拿了一本故事书在客厅里看。当爸爸写完论文去找小乐的时候,发现小乐正在看故事书,爸爸说:“好了,我写完了,我们走吧。”小乐放下书,对爸爸说:“请您等一下,还有两页了,等我看完这个故事好吗?”于是爸爸很不耐烦,不断催促着小乐动身。可小乐刚看到劲头上,坐在沙发上不肯走。爸爸就走过去,拿起小乐的故事书,扔到一边,然后牵着小乐的手就往外走。小乐挣脱了爸爸的手,哭喊着:“我就要看完,我就要看完。”父子俩闹得很不开心,公园也没去成。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少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把孩子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喜欢把自己的期望和意愿强加给孩子,导致孩子不能与家长心理相容,无法和睦相处,家庭战争和对抗时有发生。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尊重孩子呢?

1.多了解少误解

每个孩子具有不同的个性与心理特征,有的开朗活泼,有的刁钻古怪,有的粗犷顽皮,有的沉默乖巧……作为家长,不是泛泛地知道孩子每天的喜怒,大致的个性,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笑,而是要格外留意孩子在社会生活中是否具备良好的应对能力,是否建立了正常关系,以及如何解决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孩子对待伙伴和结果的态度……通过细致的了解,家长就能从孩子身上发现很多闪光点和有待改进的问题。家长对孩子的这些优缺点加以分析,才能少一分误解,多一分理解,才能让教育方法在家庭中发挥作用,对孩子的品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多商量少命令

孩子虽小,可是也有自己的思想,家长应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和自尊心,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少用命令的口气。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直来直去地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再比如,请孩子给家长做一件事情,可以这样说:“你能帮我把那件衣服拿来一下吗?”而不要说:“把那件衣服给我递来。”如果孩子帮助做了,家长要说一声“谢谢”。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家长很尊重他,心情会很愉快,而且也愿意听家长的话。

3.多引导少训斥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委婉指出孩子的错误,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比如,孩子的作业字迹太乱,家长可以这样说:“你做作业的速度挺快的,真不错。不过,要是能再把字写得整齐好看一点就更好了!我相信你要是认真写,一定能行!”家长切不要在作业本上指指点点,愤愤地说:“你看你,这写得像什么字呀?乱七八糟的!”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是自尊,他就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因此,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比**裸的训斥效果好得多。

4.多沟通少窥探

家长应多抽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学校的事情,人际关系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如果孩子告诉家长一些真实感受和想法,千万不可指责他,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先去理解他,然后告诉孩子该怎么办。对于孩子遇到的一些人生困惑,家长要耐心地给他指导帮助,为他答疑解惑,而不是随意翻看孩子的书包和抽屉,偷看孩子的试卷和日记。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也才会越来越信任家长,把家长当成倾诉对象,而不是保密对象。

5.多接纳少拒绝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无条件地接纳对方的情绪。一个经常被否定情绪的孩子,是很难建立真正的自信的。接纳孩子情绪就是放下自己的价值判断,愿意去走近孩子的内心,愿意去倾听去了解,理解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这是尊重和发展孩子的一个很重要方面。

常言道:送花的人周围满是鲜花,种刺的人身边都是荆棘。每个孩子的内心里都渴望得到家长的尊重,家长也只有尊重孩子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天底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作为家长,要容纳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的观点与行为与家长存在差异,既不把孩子神化,也不把孩子矮化,更不能讥讽孩子不成熟的观点或言论举动,而应愿意倾注精力和时间来和孩子一起分享感受。如果家长能低下高高在上的头颅,与孩子保持视线和心灵的同一高度,那么,尊重就能成为一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