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如此。孩子在家长的不良情绪面前,很容易产生内心冲突。
小程,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程圆胖的脸蛋,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特别是那张大嘴巴,笑起来嘴角微微上翘,嘴边还有两个小酒窝。小程学习一般,考试成绩经常在班级中下游。小程妈妈平时性格比较急躁,控制情绪能力较弱,看到孩子成绩位于班级中下游非常着急。开学两个月没到,小程妈妈就为小程找了两个家教为小程补习语文和数学,一个月补下来,小程的语文和数学成绩勉强达到班级中游。上周六晚上,小程妈妈接到小程语文老师的电话,反映小程上课很不认真,经常开小差,听完语文老师的告状,小程妈妈马上把小程叫来,对着小程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昨天晚上,小程被一道数学题卡住了,小程向妈妈请教,小程妈妈解释了十分钟,看到小程仍不会,就很不耐烦地指责小程,小程只能可怜兮兮地挨骂。
家长的不良情绪会给孩子带来许多不良影响。一方面,孩子不得不依赖家长的照顾,以满足某些需求;另一方面,孩子又非常反感家长的这些不良情绪。内心的矛盾导致他们心情烦躁、郁郁寡欢、精神分散,严重的可出现紧张、焦虑或强迫,出现一些查不出生理改变的躯体不适症状,比如,头痛、头晕、胸痛、憋气等。长此以往,孩子会将这种困扰压迫到无意识中,有意无意地采取一些阻抗行为,比如,强迫动作、说谎、逃学、打架等,经常与惹麻烦的儿童在一起,甚至可能发展成为反社会人格。因此,家长教育孩子时首先要学会控制情绪。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1.自我暗示法
语言是影响情绪的强有力工具。经常阅读滑稽、幽默的诗句,可以消除悲伤;经常背诵“制怒”“冷静”等,可以自我提醒、自我暗示;告诉自己“停!停!”然后深呼吸,愤怒的“火山”就会熄灭;喝杯水、洗把脸,告诉自己“等会儿”,就能找到解决孩子问题的方式。
2.心情放松法
孩子心情不佳时,通过自上而下全身放松、自我催眠、自我按摩或者面带微笑想象曾经经历过的愉快情境,可以使自己进入放松状态,保持心情开朗。
3.改变认知法
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指出,人的心情C并不是由事件A决定的,而是由对这个事件的看法B决定的。因此,仔细分析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弄清楚究竟为什么会苦恼、忧愁或愤怒,换个角度看问题,不良情绪就会得到消解。
4.转移注意法
心情郁闷时,主动去帮助别人,或者找知心朋友谈心,或是找有益的书来阅读等,适时转移注意力,心情就会豁然开朗,就不会处于精神空虚、心理空旷的状态。
5.能量宣泄法
适时疏泄消极情绪,身心才能健康。所以,该哭时就大哭一场;心烦时找找知心朋友倾诉;不满时发发牢骚;愤怒时适当地出出气;情绪低落时唱唱欢快的歌。不良情绪的能量释放出来后,心情才会平静下来,机体才能达到平衡。
6.环境调节法。
环境对人的情绪、情感同样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素雅整洁的房间,光线明亮、颜色柔和的环境,容易使人产生恬静、舒畅情绪。相反,阴暗、狭窄、肮脏的环境,容易给人带来憋气和不快的情绪。因此,改变环境也能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情绪压抑的时候,到外边走一走;心情不快时,去休闲一下;情绪忧虑时,去旅游一下,都会消愁解闷,旷达胸怀。
情绪与生俱来,复杂多变,既可成为家长和孩子建立和睦人际关系的催化剂,也可成为家长和孩子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家长是稳定孩子情绪的最主要力量,美国心理学家安东尼罗宾斯曾说过:“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懂得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而不为这股力量所反制。如果你能做到这点,就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无法掌握。”要让孩子拥有健康愉悦的情绪,家长就要做好控制情绪的榜样,用自己的成长来带动孩子的成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